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相关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相关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的内在相关性及其与英语学习成绩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学习风格与二语成绩之间无相关性、学习策略与二语成绩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一结论可以为“个性化学习”和策略培训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二语成绩;相关性

作为个体差异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与“个性化学习”密不可分,已经引起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的广泛关注。但在过去的研究中,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通常是作为两个不同的方向分开探讨,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内在的相关性。本文着眼于这种相关性,并将二语成绩作为衡量标准,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发现学习风格与二语成绩之间无相关性、学习策略与二语成绩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些发现能为策略培训和“个性化学习”提供借鉴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过去的30年中,语言教学的重心发生了显著的转移从“教”的过程转向“学”的过程,从着眼于“教师”转向着眼于“学生”。对“学”的过程和“学习者”的研究,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领域,自然而之,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Oxford & Hollaway(1992)认为要对二语习得进行研究,就必须深入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比如年龄、动机、性别、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Ellis(1994)认为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策略和学习成效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起作用的。

纵观对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大量研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个因素总是被分开来研究,很少有人探讨两者之间是否有关系,以及有何种关系。因此,本研究试图发现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具体是如何相关的,从而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实施作理论上的探讨。

二、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

学习策略由Rubin和Stern在1975年率先提出,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的学习更成功、更有乐趣、更有导向性而采取的行为(Oxford & Nyikos,1989)。这种行为可以是抽象的方法论,也可以是具体的做法和技巧;可以是无意识的行动,也可以是有意而为;既可以外在表现为行动,也可以内化为思想上的意识;可以用语言来概括,还能够通过肢体来表达。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主要有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

学习风格的概念由Herbert Thelen于1954年率先提出,但对它的研究却始于1970年代,直至1990年代仍方兴未艾。Reid(1995)将学习风格定义为个人用来接收、处理和保留信息及技巧的习惯和偏好的作法。学习风格的形成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学习任务的类型、职业、专业等,但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对风格的影响尤为明显。

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是不同的概念。学习策略是具体的行为和作法,表现为行动,大部分策略可以直接观察到。而学习风格则更多的是心理和思维的惯性,无法直接捕捉到。具体而言,学习策略体现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更灵活、多变,且会随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改变(Reid,1995)。而学习风格是由学习者的个性特点而决定,更为稳定。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外在因素,更容易被发现和测量(Oxford,1990),而学习风格则是内在因素,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们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解读它。

尽管这两者有诸多不同,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容忽视。Nam & Oxford(1998)认为学习风格的偏向影响学习者在策略上的选择,如视觉型的学生喜欢采用做笔记和列大纲的学习方法,而听觉型的学生则愿意反复听课堂录音而不是看课堂笔记。Rossi-Le(1995)也赞同学习风格影响学习策略的观点,她发现群体型的学习者较多的采用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知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将学到的语言立刻运用到实践中去,迫切的要同母语者操练刚学到的知识。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试图发现并证实学习策略、学习风格与二语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并且为个性化学习的网络指导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1、研究对象及工具

本研究对367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大二和大三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了调查,他们的专业分布广泛,涉及到材料、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理学、能动、电子、生命科学、医学、人文、管理、经济等领域。这些学生从网上登录到“个性化英语学习诊断和咨询系统”[1],用学号进行注册,在网上完成两套调查问卷(《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和《语言学习风格调查问卷》),相关的个人信息和作答被保留在系统的后台数据库。这两套问卷是基于Oxford(1990)的SILL系统和Reid(1995)的PLSP问卷、针对中国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设计而成,在前期实地研究中被证明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Alpha值分别为0.852和0.893)。为了能对学生的英语成绩有较可靠的衡量,本研究采用受调对象的CET-4成绩作为标准。

2、研究过程及方法

从网络数据库后台所获得的数据经过筛选后,剩下238名受调对象的数据为有效数据,作者对这些数据运用SPSS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四、结果及讨论

在以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及二语成绩为变量进行考察时,我们想弄清楚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以及有何种关系。学习策略的数据是受调对象在完成学习策略问卷后经过分类、求和而成,学习风格的数据也相应的从受调对象对学习风格问卷的回答整理而成,二语成绩则以他们的CET-4成绩作为依据。

1、学习策略与二语成绩

经过相关性分析,学习策略和二语成绩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50(**),双尾t值为0.000,处于较低水平,表明学习策略与二语成绩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尚不强烈,属于较弱的相关关系。

该结果与我们的臆测有一定的差距。通常,人们认为学习策略的使用会显著影响语言成绩,但其实二语成绩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努力程度、测试系统、教学方法等,学习策略只是诸多因素中的一种,甚至只是一个不甚起眼的因素。文秋芳(1996)也曾表明学习策略对二语成绩的贡献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策略的使用频率和种类而言,初级水平的学习者远超过高级水平的学习者。这有可能是因为高水平的学习者已经获得了较多的语言知识,所以无需借助使用策略来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而初级学习者则对语言之外的形式上的东西有强烈的需求。

学习策略与二语成绩之间的弱相关性可以为那些盲目寄希望于使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英语学习的人一些启发:学习策略的灵活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但过度的追求学习策略多样化和常规化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学习者还是要在其它语言学习要素(如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努力。

2、学习风格与二语成绩

此对因子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67,双尾t值为0.305,处于无相关性的范围,说明学习风格与二语成绩之间基本上没有关系。

该结果与Ellis(1994),Oxford(1990)及Reid(1995)等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这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性。这表明学习风格与二语成绩无关,不能促进二语的学习,也不受二语成绩的影响。学习风格是存在于学习者自身的一个较为稳定的因素,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某种学习风格,学习者就会固定在该种风格上,不会有大的变动,不会因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差异而变化。学习风格是一个中性概念,无好坏之分。每一种学习风格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该种风格的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上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二语成绩是学习者内在语言能力的外在体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不受学习风格的左右。学习风格与二语成绩之间的零相关性表明任何人,不论他/她是何种风格,在二语学习上都有成功或失败的可能,不存在分析型的学习风格者会比综合型的人更容易学会语言的说法。我们应该摈弃语言宿命论(如“我天生就不是学语言的料”),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语言学习。

3、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

学习策略和风格之间的相关性检测结果令人振奋: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6(**),双尾t值为0.000,处于显著相关范围,证明了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密切相关。这种显著相关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学习策略受学习风格的影响。正如Rossi-Le(1995)认为,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倾影响到他/她在学语时对学习策略的选择。比如说,有较强视觉型倾向的学生会选择记笔记、列提纲等策略,而听觉型的学生则会在二语学习中使用听录音的方法;分析型风格者经常会喜欢将学习材料拆散成小部分再各个击破,但整体型风格者则易于忽视细枝末节,能迅速抓住主干和大意。另一方面,学习风格又体现在具体的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中。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内在的、自身的因素,而学习策略是外在的、易变的因素。学习风格尽管是间接的,但可以从语言学习者的策略使用上推断出来。当一个学习者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同他人分享观点、向老师提问,那我们就可以断定他/她属于群体型风格。那些喜欢自己思考、在小组讨论中隐藏个人观点、在角落默默学习的人,很大可能就是个体型的风格。某个学习者之所以被认为是冲动型的,就是因为他/她只有在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才小心谨慎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总体而言,学习风格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功能性因素,但同时,学习风格又体现为日常语言学习中的策略使用。

五、结语

随着英语课堂上教学重心的转移―从“教”转向“学”,从“教师”转向“学生”,“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旨思想。对语言学习者“个性”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了解和尊重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基于他们迥异的学习风格,对他们施以相适应的策略培训,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帮助学习者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注 释】

[1] 该系统由西安交通大学马晓梅教授主导的“基于网络的个性化英语学习指导和咨询系统”项目组开发.

【参考文献】

[1] Ellis,R.,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O’Malley,J. & Chamot,A.,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Oxford,R.,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Rowley,Mass.: Newbury House.

[4] Oxford,R.L. & Nyikos,Martha,1989. Variables affecting cho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by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 291-300.

[5] Reid,J.,1995.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6] 马晓梅.学习者观念、策略、风格与动机.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7] 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变化的趋势及其特点[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