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豪放与瑰丽同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豪放与瑰丽同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人们自然会想到“豪放”二字,但仅从“豪放”风格出发,研究这一杰作,只道出其然,而未道出其所以然,未免难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其应有的艺术价值。这首词为世人公认为杰作,是因其熔真情美、景观美、气质美、音韵美于一炉,可谓集美之大成,它是苏轼“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学思想一个结晶。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这首词所透发的真情美。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七月(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写的,当时,苏轼的思想状况是矛盾的:一方面,由于政治压力,精神痛苦,不得不借游山玩水、谈禅参佛排遣内心郁积,借以掩饰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他的理想幻想常常闪现,经世壮志仍未消失,并因此形成旷达不羁、雄放慷慨的性格特点。应该说,这是苏轼当时的真实感受与心境,这首词正是这种处境与心境的艺术写照。吟诵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他屹立赤壁(实为赤壁矶)战场,感情的波涛如滚滚东去的江水不可遏止。由眼前之景想到茫茫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并对他们进行热情的歌咏,加之对自己壮志未酬、华发早生的主观矛盾的揭示,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怀古的情怀。这里,既有江流如斯,英雄千古、物是人非的感叹,又有英雄虽逝,江山依旧、勋绩昭彰、彪炳后人的赞誉之情;既有对如画江山的热爱之情,又有对光耀史册的英雄的崇敬之心。词人用饱蘸浓情之笔,描绘出赤壁的壮丽及在此造就历代风流人物的形象后,感情的波澜再也无法抑制。他想到了周瑜年少建功,比之自己暮年无为,壮志难酬,感慨万端,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至此,词人报国壮志无法实现、功名毫无成就,志不能伸、愿不能偿,把内心郁积的苦与痛推向了炙热点,十分真切而自然地向我们掏出了自己一颗充满矛盾与痛苦的心,使人们感受到肺腑般的情真美。或激奋、或惆怅、或自疚、或感叹,我们的心与苏轼的心一起跳动。作者以写三国赤壁之战,而酣抒自己的情、自己的志、自己的爱、自己的慕、自己的忧、自己的喜。确乎自然真实,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这种情的真实性在于,词人不仅颂赞了周郎,更要紧的是,于赞颂之中,于反衬之中,闪现出自己的事业心与爱国情怀。与其说这首词是以“铜钹铁板”般的气势、雄放不羁的风格使我们倾倒的话,倒不如说是一种真情美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崇尚不已,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更符合艺术美的规律。

《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所以具有超乎寻常的美的魅力,还在于它具有真实自然、富于典型特征的景观美。艺术美是以具体形象的真实为基础的,苏轼在这首词中,用自然化的眼光、真实而富有变化的笔触、绚丽协调的色彩,绘制了一幅雄壮阔大的江山图,把赤壁景观美多侧面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读后,如同身临其境,产生艺术的意象和意境的美的感受。苏轼敏锐地抓住赤壁景观中“山”和“浪”这些最能体现美的本质特征的自然景物,“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建造了赤壁江山自然风貌的美的景观。词人一着笔就描绘了赤壁主要的胜景佳处:一是长江;二是浪涛;三是乱石;四是江岸;五是浪花。这些景物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穷形尽相。其主张“随物赋形”就是美。作者在《与可飞白赞》中明白地说:“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基于这种思想,他认为,形式决定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艺术不仅要写出事物的常形与变形,即不仅仅要写出事物的形象,还要写出事物的神情、气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开首写长江,不仅写出了长江滚滚东去的态势,而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个字,写出长江气吞万象的气势,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威武雄壮的历史战场的方位,时间、地点、人物三个不同性质的方位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并赋予赤壁景物以深邃的令人敬慕的内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个字,先写“山石”,写得陡峭峥嵘,险峻奇特;次写“江涛”,写得性格粗犷,气势澎湃;三写“浪花”,用“千堆雪”状写了水石相撞所出现的奇丽景象。可谓字字珠玑,穷形尽相。词人又将各自为佳的景物,巧妙地运用动词,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壮丽多姿的赤壁江山图。作者用一个“淘”字,一个“道”字,将黄州赤壁置于历史风云之下;用一个“穿”字将赤壁与天相连;用一个“拍”字、一个“卷”字将长江与赤壁、惊涛与玑石融为一体,把江、山、水、石有机地、颇有韵致地交织在一起,既有常形美,又有变形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巧夺天工地建造了一座历史悠久、风韵独特自然的千古胜迹的美的景观,具有“天成”“自得”“超然”的艺术美。《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所具有的景观美,是其一大特色,也是其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艺术魅力,还与它具有浩烈雄放的气质美分不开。大诗人陆游曾在《跋东坡贴》中,用四句话概述了东坡先生的一生:“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这是很有见地的。坡很崇尚英伟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他不愿为世俗营营的思虑所缚,凡有不能自已,不得不吐的议论,宁愿一吐为快,就是触怒于人,甚至犯大难亦不顾。在《思党记》中,他曾说:“嗟夫,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则未至,已发而思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这段话讲得直爽、痛快、铿锵、有力。可以说这是他自身具有气质美的写照。

东坡这种美的气质,凝于笔端,奔泻于纸,很自然地形成了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这首词所具备的“英伟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的气质美,我认为可以从“力”“势”“韵”“概”四个方面领略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具有横扫千军之力。词的起兴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上口便使人感到有一种冲刷力,“淘尽”二字充分显示出这种力度。接下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作者用“穿空”一词和“卷起千堆雪”这一短语,显示出词所具有的强大的内蕴力;在词的下片,描写赤壁鏊兵的雄壮历史画卷时,用“羽扇纶巾,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进行反衬和对比。于反衬和对比中又显示出一种“横扫千军之力”。这首词具有突兀峭拔之势,这种“势”不独表现在笔势纵放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词的美的建造方面。苏轼曾说:“大凡为文,当气象峥嵘……”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词的上片主要写景“浪”“乱”“石”“惊涛”其势突兀峭拔、宏大横逸,实令人为之叫绝。应该说这是此词所具有的气质美的内涵。

因此,苏轼(大江东去)词,之所以具有不寻常的艺术魅力,不唯是“豪放”,而是真情美、景观美、气质美和音韵美融为一体的结晶。

[ 学法指导]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感受。其一,感受其豪放大气的特点;其二,仔细揣摩词中的两种映衬手法: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这些景物描写,声势浩大,雄伟壮观,是以往的词作中从未出现的。宋朝初期及前朝的词作,在景物描写上多呈现纤细清丽的特点,比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破阵子·春景》)等。用词来表现壮丽景色,是本词让人感到豪放大气的主要原因。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这种情感,与之前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的南唐五代词有很大区别,与婉约派这类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的词作也有很大的区别。世称苏轼词为豪放派,在阅读时,可从情感、遣词、意境、内容等多方面去感受其豪放的特点。

本词重点使用映衬手法,仔细体味词所蕴含的古今风流人物相衬、眼前景与古时景映衬、周瑜与“我”相映衬,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轼所说“人间(生)如梦”的内涵。其中的慨叹既有对自我的感叹,也有对天地间延伸出来对所有风流人物、不得志人物的慨叹,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