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探讨运用认知隐喻提升新疆预科生汉语和文化水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探讨运用认知隐喻提升新疆预科生汉语和文化水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学预科汉语教学能全面提升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及汉语交际能力,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习阶段能否顺利实施双语教学;同时也是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和提升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前提之一。本论文通过分析探讨语言运用能力和隐喻能力的关系,并结合分析预科教学性质和现状,进而提出如何运用隐喻能力提升汉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领悟力的建议。

关键词:预科汉语 语言应用能力 隐喻能力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由于母语先入为主的优势,二语习得明显受到母语的制约。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很大不同,以及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明显存在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研究和成果。本研究尝试从分析认知隐喻能力这个新的角度着手,进而探讨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实现大学预科汉语教学目标。

一、认知隐喻的界定

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一定的隐喻认知结构,而语言作为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反映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受其文化思维方式的过程。所以,在同一社会文化中,其文化观念、隐喻思维、语言不是彼此孤立的任意的个体,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李诗平,2003)所以,对语言的习得,也是学习其文化和隐喻性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上升到人类思维和推理的高度来理解,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口语交流、思考和行为等活动中。我们日常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的。(Lakoff,1980)隐喻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发展人类认知的功能。R.Gibbs (1999)指出:语言表达中隐喻表达式的出现是成系统的,这不仅反映了人的心理结构,而且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模型也在起作用。所以说,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普遍性和民族性。而民族性特点使不同语言中的隐喻在带有普遍性的同时也打上了各自鲜明特点的文化烙印和独有的语言结构特点。

蔡龙权(2003)指出,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隐喻具有构思、运作、启发和想象的功能。隐喻有在组织和实行思维中的认知功能,词汇、句子和语篇中的语言学功能,在表达方式选择中的交际策略功能。隐喻的这种创造性作用,和在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中的策略,使得将隐喻理论引入二语习得中去也就具备了应用的必要条件。

二、语言能力的一些界定

人们经常讨论的语言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根据范开泰(1992)的界定,汉语交际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汉语语言系统能力,即使用汉语时具有合语法性和可接受性;汉语得体表达能力,即使用汉语时具有得体性,能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具体条件和说话时的具体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以取得最理想的表达效果;最后一个是汉语文化适应能力,即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能适应汉民族社会文化心理习惯。这个定义似乎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分析的。刘绍忠(1997)对语用能力界定是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对在语境认识的基础上识别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

从这两个能力的界定看,每一个能正常使用自己母语的人都具备这两项能力。那么有自己母语的民族大学生是不是在习得汉语过程中都能很自然地掌握汉语呢?事实不是这样的。因为维语的语言系统、用维语如何做到得体表达以及如何根据语境恰当表达和选择语言概念范畴等,还有两种文化对各自语言的影响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在掌握汉语基本语言系统后,能够养成汉语的语言习惯,能够对文化敏感这才更为重要。事实上,语言的得体表达,对和语言表达结合的语境的准确识别和理解就是掌握目的语文化中这种特定表达方式,或称之为模式。比如我们表达请求,我们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间接地表达,但是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对某一特定对象我们只能选择某一种方式。所以,如果我们找到并掌握了这种语言中得体表达的规律,那么我们也就是掌握了这种目的语中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隐喻能力。所以从这个意思来说,掌握一种语言隐喻能力也就是从根本上掌握其本质,从而能更有效地真正实现语言应用能力。

三、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性质和教学现状分析研究

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第二语言教学。它针对所有讲本族语的少数民族民众汉语习得,其教学目的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像使用母语一样使用汉语,形成双语社会。(方晓华,1996)大学预科汉语教学是其较高阶段,它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及汉语交际能力。所以说,预科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习阶段能否顺利实施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之一。(崔静,2012)预科汉语学习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疆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区,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语言文化资源丰富。新疆维吾尔民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和汉语不是同一语系。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语言一方面是一个给定的文化内成员共享思想、感情和信息,同时也是文化传递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提高民族大学生汉语能力的同时也是提高对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认识到汉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对今后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应克峰、刘丽娅,2011)然而从现实调查情况来看,部分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个意义上,崔静(2012)认为把语言技能训练放在核心地位。全面提升学生汉语运用能力及汉语交际能力,形成融语言知识传授、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提高为一体的预科汉语教学体系尤为重要。至于怎样去实施这样目标,似乎需更多探讨。

目前教师对预科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以及学科的性质、特点虽然都有共识,相关学术论文也不少,但大都体现在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上,缺少本学科创新性的拓展和突破。(万世丰,2006)一方面在培养目标方面已将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素养缺乏足够的陈述,传统的教学思想仍影响着汉语教学的发展。(尹桂丽,2006)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展开思考和探讨。

作为民族生汉语学习的最后也是最高阶段,预科汉语承载着更多的任务。预科汉语教学是衔接高中和大学专业学习的过渡,从教学目标来看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汉语的能力。其实这种熟练程度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技能上,更多需要学生能在汉语技能熟练的基础上培养一种汉语的思维能力和对中华文化深刻领会上。而现有的研究对新疆目前民族预科生汉语学习的现状、汉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虽已有统一认识,但是如何更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还缺乏一种突破,或者说一种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汉语言和文化的深层次习得。

四、目前对策的思考

不可否认,新疆当地的这些研究多来自教学第一线,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以供探讨,为新疆的双语教学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一种语言的习得需很好的基本语言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而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教学实践是就能力培养而谈能力培养,这种方法一个好处就是教学中能直接看到目标,目标明确。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似乎不是特别明显。如果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将隐喻性表达和隐喻思维的掌握作为一种语言很重要的能力对待,认识到喻性表达是一种语言文化的核心部分,我们就抓住了这些带有文化特点的语言结构以及目的语的隐喻性思维这些第二语言习得者学习和掌握的难点。这点和直接教授他们语用交际能力相比,更像是教给他们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教给他们语言运用的钥匙,因此,要指导中高级阶段维吾尔大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汉语言和文化,隐喻结构不可不查。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由于新疆加大了中小学汉语教学,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开始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隐喻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好的开端。同时,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提升民族预科大学生的汉语能力,有其必然性、紧迫性和合理性,而且各方面的条件也成熟。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首先对教学对象语言和文化做深入分析。束定芳(1996)通过对词典义项分析,发现大部分词义转换是通过隐喻完成的。且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新的视角。那么我们就要找出汉语中隐喻是如何创造新意义以及以什么方式提供新的视角看待事物。所以,我们分析归类相关隐喻语言结构并找出其背后的汉文化特点,整理出典型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文化范围很广很大,我们只需要找出那些影响汉语语言典型结构表达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并分类就可。

其次,根据Cameron(1990),见庞继贤、丁展平(2002)的研究,我们需要分析应用场景中隐喻的使用,关注个体在隐喻使用和理解中的即时处理,考虑语篇情景、社会文化对处理的影响。如我们在表达打招呼的时候我们是如何没有直接用“你好”而是根据具体语境采用不同的方式,如询问你去哪、在大概吃饭时间我们会说你吃了没等等。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特定语境和中华文化这个背景下就是传达不同于字面的同一目标概念的隐喻结构。所以我们得归纳所有类似的表达和结构,包括各种社会交际场合的隐喻语言表达的方式和规律。

最后,根据汉语思维及文化特点,将隐喻知识点以及所有得体表达结构设计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效果随时反馈并形成正式的教学理论方案。

本研究分析了教学对象的现状和教学对象的性质。并根据目标要求分析隐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个方案,即在我们平时的预科汉语正常教学中,在教学基本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结合文化探讨隐喻能力培养的方式。这样在他们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结构后,能更深入地从本质上运用汉语和掌握中华文化。当然,这种教学理念更多需要以后的实践不断检验和补充反馈。

参考文献

[1] Cameron,L.Operationalising “metaphor” for applied linguistic research.In L. Cameron (ed)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 Lakoff,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 Steen,G.&R. W. Gibbs,Jr.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Benjamins,1999.

[4] 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

[5] 崔静.新疆高校双语教学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育[J].语言与翻译,2012,5.

[6] 范开泰.论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1992.

[7] 方晓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

[8] 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5-18.

[9] 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

[10] 庞继贤,丁展平.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11]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1996.

[12] 万世丰.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材编写原则及其特点[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

[13] 应克峰,刘丽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汉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3.

[14] 尹桂丽.大学预科汉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调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