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动物习语生动形象,有较好的语言表达效果,所以动物习语的学习成了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英汉语中动物习语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如果学习者没有对之深入学习,就可能使用不恰当甚至是错误地表达。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使用频率颇高的动物习语喻体形象为例,从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民族对同一动物语词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出发,探讨文化差异在英汉动物习语比喻形象中的差异,以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语言。
关键词: 英汉动物习语 比喻形象 文化差异
1.前言
语言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并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完善的语言,这两种语言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了大量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颇具民族特色、丰富而形象的动物习语。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动物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这就造成了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形象意义的差异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这些语言精华凸显民族文化,丰富了各自文化和凝练语言自身表现力,也给英语学习增加了无形的文化心理困惑和有形的语言符号转换障碍,所以对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差异的探讨极其重要。
2.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的表现类型
2.1同一英汉动物在中英文中具有不相同的文化内涵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习语在中英两种文化产生的褒贬义不同。通过人民对动物的喜恶程度来划分,若喜欢欣赏此动物,相对应的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也会是褒义;反之就是贬义。因此,同一动物习语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的褒贬义能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态及其价值观念。
一方面,同一动物习语在汉语中表示褒义,在英语中却表示贬义:龙的形象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既非常熟悉又非常神圣,在中国历史上,龙曾经是七、八千年前的远古图腾,许多民族把龙作为先族的化身。秦汉以后,龙又成为王权的标志,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其用品也无一不冠以龙字,如“龙冠、龙袍、龙椅”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龙始终是高贵、有力的象征。所以“生龙活虎”、“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成语就成了人们常说的褒奖语。我们知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那么他们都会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对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的确是源远流长的。然而在说英语的国家里,龙的文化内涵却与中国的相反,英语中的龙“dragon”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是一只巨大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鲮,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里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基督教中,dragon总是代表邪恶,在英语中要说一个人像dragon是贬义,龙指悍妇、母夜叉等形象的女人。如:The woman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s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会计科长是个十足的母夜叉)。又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the old dragon(魔鬼)。因此,dragon在西方会引起邪恶、魔鬼等联想,蕴涵着凶狠、残暴、严厉等内涵。有些词典为了区别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dragon,把中国的龙称为“Chinese dragon”有别于英语中的dragon。
另一方面,同一动物习语在英语中表示褒义,在汉语中表示贬义。我们先看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是我们最了解的一种动物――狗(dog)。含有“狗”的成语不胜枚举:“狗仗人势”、“狗急跳墙”、“鸡鸣狗盗”等。此外还有“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肚子――装不了四两酥油”等俗语和歇后语。
而素有爱狗传统的英美人把狗当是人类“可靠的伴侣”。因此在英语习语中,以狗来表示人的行为和生活的数量颇多。例如: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应受赏。)等。很显然,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人类最好的朋友。
2.2有些动物习语在英汉语中无对应词
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对应词空缺现象。英语中有些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是没有的,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对应词空缺。蚕产于中国,丝织品深受外国人的喜爱。“丝绸之路”早就闻名于世,中国的蚕文化源源流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高度颂扬了蚕的奉献精神,蚕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刻印在中国人的心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可是silkworm在英国人的眼里不过是一只小虫。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观音、玉兔、青鸟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习语,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动物习语。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英汉动物对应习语的空缺现象。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汉语动物习语比比皆是。牛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牛为喻体的习语多不胜数。比如“牛肥马壮”、“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把牛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英国是一个岛国,人民的生活与海洋和水密切相关。在四面环水的英伦岛国,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关鱼的习语遍布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The old man is a cold fish.(这个老头是个冷冰冰的人。);He missed football practice so often that the coach told him to fish or cut bait.(他经常不进行足球训练,所以教练对他说,要么好好干,要么就不要踢了。)
2.3不同的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即中英文中用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同样意思。虽然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词不同,但它们的喻义却是相似的。比喻“胆小”,我们立刻会想到中文的“胆小如鼠”,中国人常用鼠来形容胆子小,而英语中却用rabbit,chicken,pigeon来类比,如as timid as a rabbit;“热锅上的蚂蚁”,英语却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砖上的猫);比喻“说大话”,汉语说“吹牛”,英语中用talk horse;比喻“顽固”,英语用as stubborn as mule(骡子),而汉语通常说“犟得像头牛”;形容一个人蠢笨,在汉语中一般用“猪”来指代,如“蠢猪”,英语中却用ass来表达这个意思,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
3.结语
只有深入地了解他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从而顺利地进行交际。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这种密切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情感。只有从其国家的历史背景、民族风情、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上作一定的了解,并且将动物习语使用在恰当的语境中才能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语言是一项博大精深的学问,英汉动物习语还存在着很多联系与区别等待着学者们去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薛涵之,班国荣.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异同及翻译[J].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1):24.
[2]何晴.英汉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
[3]马琪.各异的动物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百科泛读:24.
[4]徐小慧.动物习语在中英文化中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2007,(4).
[5]赵晶.从动物词语比喻看中英文化差异[J].太原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