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等学校构建育人体系中的内部审计职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等学校构建育人体系中的内部审计职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应从经济、管理、服务方面入手,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贯穿于工作中,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向管理审计与增值服务方面转变,为高校育人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任务量大、不被重视等问题。因此,切实实行好内部审计工作能促进高校经济建设,防止腐败,并能为校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高校;育人体系;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117-02

一、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特点

内部审计是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相对而言的,国家审计机关称外部审计,部门、单位审计机构则称为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系统的各单位审计机构或专职审计人员,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采取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的教育经费、基建投资及各项办学资金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对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检查与评价,直接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提出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其目的是改善学校管理方式,阻塞管理漏洞、提高办学效益。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高等学校内部经济活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教育经费大幅度增长,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一方面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另一方面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使预算外收入不断增长,改变了过去单靠财政吃饭的局面;二是学校向社会开源拓展,扩大了与外界的联系,打破了高校封闭办学的局面;三是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得一些校办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中显现出生存的危机,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四是实行了机构改革,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行,校办产业的生产经营也正在由小规模向规范化、规模化转变。面对高校内部的变革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客观上要求学校强化自我约束机制,以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这不仅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要求内部审计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但在目前情况看,高校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一是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矛盾。随着审计任务的加大,审计部门深感人手不足;二是复杂的经济活动前所未有的活跃,在这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还沿用老一套查账方法,以账论账,势必造成审计深度不够的问题;三是现代审计的高要求与审计人员素质的矛盾。随着学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管理的角度为学校加强经济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但目前一些内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难以满足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加强财经监督和管理,健全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树立权威性是内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恪守公正性是做出正确判断的条件;保持严肃性是审计健康进行的保证;坚持服务性是增强审计职能的要求;增强预见性是进行效益审计的必要准备。面对目前高校内部变化的新情况和内部审计客观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工作唯有创新,才有前进的动力。

二、高校内部审计适应大学育人体系发展新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育人体系不断建立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所处的地位、人员结构、知识层次、审计方法上都将发生改变和发展。

随着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高校管理者的紧迫感不断增加。促使高校加强管理,强化内部约束机制成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内部审计除对高校的管理活动、资金运作、成果效益进行监督控制,还具有查错防弊、改进管理、促进高校发展,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谋的服务功能。高校管理的不断规范,为内审工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内审机构的地位将随着高校的发展不断地提高。

内审人员结构发生变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运营和管理的规模、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内部审计地位的提高,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将涉及到内部审计。因此,内审人员结构将逐步形成以财务、经济、工程、机械、法律等专业人员为主的新格局。

内部审计方法发生变化:高校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为适应复杂局面,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其知识面必须拓宽。对于内审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一门专业,另外还要成为懂得财务、经济、工程、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在审计方法上,将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审计。对于有些项目的审计,也应相应地由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对学校育人体系的建设性意义

1.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学校经济建设

现代内审的业务涉及单位组织机构、内部控制、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以学校经济管理为重点目标,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与分析,对人员履行岗位责任、工作效率、完成指标情况进行监督与服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成果为校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促进各职能部门协助财务部门加强银行账户的清理,强化学校对财力资源的统筹调控,建立起财经良性循环机制。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学校各独立核算单位和各单位闲置资金积聚起来,盘活资金,增强学校的资金调控能力,提高沉淀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宏观管理提供稳定的财源,缓解学校财政状况,更好地为改善教学、科研、职工生活待遇等创造条件。加强内部管理,从制度上规范了学校建筑市场,充分发挥了内审的职能作用。

2.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防止腐败滋生,有利于学校管理

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对非独立核算单位负责人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从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划清行政主管和经管人员的经济责任,一方面对违纪违法人员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对被审计单位着力于“一审二帮三促进”,督促经管人员和财会人员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为决策者、经营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和良好的建议。

3.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学校服务水平的提升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之后,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要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服务质量上来,应把重点放在深化教学教育改革,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教育部通过加强对学校的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引导高校分层次,分类型来培养人才,并且不断加大教学的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努力实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内审应进一步加强,为学校各项服务体系的建立保驾护航。例如,高校可以对学校后勤集团管理、图书采购经费管理、试验经费管理等环节进行适当的审核和监督,配合学校资金合理运作,有效发挥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学校服务水平提升。

4.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学校管理层正确决策

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有序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使学校充分发挥作为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分配,实现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高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确保行政性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是实现学校整体目标的基本要求。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管理,应以依法管理、柔性管理、权变管理等为其基本内容。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内审应在依法审计的前提下,努力走管理审计的新路子,融入权变管理思想,做好学校管理层的参谋和助手,确保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

四、发挥内部审计职能,配合高校育人体系健全发展

1.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经济职能

加强审计监督职能: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监督职能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开展内审监督,有利于加强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的验证,有利于内控制度的建立。加强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的审计,是内审机构的首要任务。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审计覆盖面已达60%以上,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防范高校财务风险:高校的财务运行系统应当是一个包括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的完全“闭环”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执行环节由学校财务处及其他资金使用部门行驶,监督环节则由学校内部审计部门承担,即通过审计监督来防范财务风险。

2.开发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职能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已发展成为产、学、研并行的复杂的经济活动体,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以及“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改革举措的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保证高校经济正常运行,为构建健康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审计的保健作用,内部审计应从管理育人的角度,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等审计管理职能。

3.拓展高校内部审计服务职能

以服务为内审工作重点,发挥审计职能,提升审计内涵,全方位为高校经济管理目标顺利实施提供服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技能。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二是参加教育系统适用的内部审计软件的技术培训。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利用好计算机审计,将来面对被审计单位迅速发展的会计电算化,审计人员即将面临无法审计的尴尬局面。就目前来说,许多高校的各会计部门已使用电算化会计核算,而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工作则不能与之同步,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用手工复算、审计,既影响工作进度,也影响了工作质量。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对传统的审计的影响将会很大。

4.开展高校内部审计鉴定职能

鉴定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所检查的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而鉴定是对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经济活动加以鉴定和证明。高校内部审计开展评价职能是在检查监督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与鉴定职能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内部审计在进行评价的同时,也可以做出鉴定;在做出鉴定时,也必须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