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饶毅“落选”警醒院士评选“公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饶毅“落选”警醒院士评选“公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此前呼声很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止步于第一轮评审。

科学界的浮躁?

对于饶毅的落选,比饶毅晚两年回国,现为美国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部副总裁的神经科学家鲁白说,“饶毅是在神经科学领域中作出过重要贡献,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这一次很多人评价院士落选事件,甚至开始质疑到饶毅的科学水平。”他在看过院士增选的名单后说,“饶毅绝不会比其他的院士水平低”。他觉得饶毅出局的结果,会有两个负面意义,“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从饶毅个人有没有被选上院士来看该事件。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出口廉价的劳动力,等等。但今后中国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的主力军是广大学生,青年学者。当这些青年学者看到,一个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优秀科学家居然不能进入中国科学院,他的科学水平不被承认,他们会怎么想?其次是,近年有大批海外华裔的科学家,在考虑要不要回国工作。饶毅作为生命科学领域无论按什么标准都是领先的学者,他却不能入选,这些观望的海归们会如何看待此事?”

就在院士落选一事发生的前两天,饶毅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的文章。文章一开始就追问:“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他认为,博士应当从助理教授起步,而不是博士后一做完,就能名正言顺地成为教授。提高教授门槛,留住真正愿意做学术的人才。

饶毅说出了“国王其实没穿衣服”,他没有选择在评审期间暂时收敛,现在,他终于撞得头破血流。但至少他还有决绝地说“今后再不参选”的勇气,至少,他的落选让科研体制变革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诟病已久的院士制度

院士制度的诟病由来已久。2005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院士圆桌会议”上,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并对与会的十三名院士提议,在适当的时候共同提一个议案。

他认为,该制度有两大要害,或者说软肋。“首先,它是国家设立的学术称号。而学术必须与政治分开,应该由学术共同体制定,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它应该是非政府组织。这样,国家就不能干涉学术,这是关键。其次,中国的院士称号被称为‘中国最高科学称号’。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会有的现象。”

他认为,学术上不应有上下级关系,要提倡平等。“一旦有最高,所有人就要削尖脑袋往里钻,进去就成了最高了。”现在的院士选举推荐,有三个层面,一是院士推荐,二是科协推荐,三是各级政府推荐。各部委、省级政府、各大企业和团体均有资格推荐候选人。实际上,推选过程基本上是按行政级别来推荐的。

纵观整个流程,中科院院士推荐环节公众知之甚少,投票过程又是“悄悄干活”。末了选举揭晓,才给个走形式的、格式化的、简单的名单。

海归院长的“落选”警醒院士评选公开”。要消弭对饶毅“合理排斥”的嫌疑,还原院士的尊严和权威,重塑科学界公信力,只有让评选过程公开透明,并把投票表决的环节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让公众信服地看看名单是怎么“出炉”的,饶毅又是如何“出局”的?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总结说,我国的学术民主、学术自由本来就很稀缺,多数人为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如果饶毅是因为敢讲真话而落选,所传递出的信号非常危险:如果你想当院士,那就乖乖地听我的,不要‘乱讲话’。长此以往,中国的科学界将成为万马齐喑的沉默王国。这种局面无论对科学研究本身还是科技事业的大局,都将是一场灾难。作为中国科学界的一份子,我郑重呼吁两点:一、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标准,必须清晰明确,以学术为唯一标准;二、院士必须坚持学术这个唯一标准,在投票时抛弃个人好恶和私心杂念。”王晓东表示,“院士评选是一个风向标,饶毅落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如果不能正本清源,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将遗害无穷。”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