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经验剖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经验剖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伴随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体化,国际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对于国际工程来说,控制项目的各项成本,做好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家发达国家的国际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已经非常成熟,因此本文对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学习国际通行的工程造价管理经验并加以推广,探索出适应我国未来变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从而最终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工程;工程造价;启示

一、国际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现状

(1)计价依据有章程制度。国际工程项目的造价主要是依据国内大型的工程公司和一些民间组织,从国别、国家发达程度、国际工程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出发来制定工程项目的定额费用标准、造价指标等指标。(2)工料测量师进行动态估价。工料测量师一方面必须要确定该国际工程的单价;另一方面必须对无法计算的工程项目进行估价,(3)工程造价信息的多渠道。在国际工程进程中,工程造价信息是工程估价与项目结算的最关键的依据。所以,国际工程项目一般是依据以下的渠道获取相关的工程造价指标:一是政府定期的工程造价的相关信息;二是造价咨询机构和新闻媒体制定建筑造价的指数;三是工程咨询公司的相关工程的各种成本指数和价格指标。这些国际工程造价的信息通过多渠道进行汇总,为国际工程造价管理服务,成为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的参考依据。

二、国际工程各阶段造价管理的经验

(1)国际工程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决策阶段的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该阶段参与的人员由企业管理人员、经济专家、市场分析专家、工程技术专家、造价管理专家、财务专家、法律专家等组成,这些人员必须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通过这些专家的参与保证国际工程决策阶段相关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可靠性,从而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保证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的准确性和严谨性。(2)国际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第一,优化国际工程的设计方案。国际工程中必须结合国际工程的实际情况来优化设计方案,首先在国际工程中提倡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技术,其次也要防止扩大投资,而绝不仅仅单方面强调投资成本的降低。第二,减少国际工程的设计变更。减少国际工程的设计方案变更,也是控制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一个方面。一是通常情况下,禁止私自变更国际工程的设计标准,从而减少工程设计变更的发生;二是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的数量和频率,并及时核算工程设计变更导致的工程造价的变化,对于能造成工程造价增加的设计变更,必须进程多方案比较优化。(3)国际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第一,控制工程签证的质量。一是根据依据合同条款及时对工程签证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工程签证经办人员禁止随意变通。二是要及时办理工程签证,准确客观的对工程签证进行描述,对工程签证进行严格管理。第二,控制工程实施中设计变更。国际工程正式实施之前,业主方和施工单位等相关部门必须严格依据国际工程的设计标准,严格审核设计材料。第三,严格控制支付工程进度款。对于国际工程中施工单位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方式,有按月付款、分阶段付款以及竣工后一次付款多种形式。

三、国际经验对中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启示

(1)提高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同发达国家的工料测量师相比,知识面窄,观念落后、职业道德不高。要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师考试制度,提高考试门槛,使得总体上提高造价师的素质和能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再培训力度。(2)做好工程量清单制度推行的配套措施。一是全面实行《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二是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三是加快确立企业内部定额,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工程综合单价。(3)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研究。一是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工程造价专业,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最终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二是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国内优秀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到国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国际工程的造价管理对于国际工程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国际工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可以大幅降低工程投资。当然,国际工程造价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企业需要在人才培养、配套措施等多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经验,加强学习、交流和创新,最终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季静河,董士波.工程造价管理的国际惯例.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25(2)

[2]章荣胜.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和分析.时代金融(下旬).2011(5)

[3]郭珂秀,郭松.工程造价中的管理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0(12)

[4]马福成.工程造价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的探讨.黑龙江科技信

息.2009,(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