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外师造化”联想到“印象主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外师造化”联想到“印象主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印象主义的表达方式联想到中国绘画的创作来源,通过梳理中西方绘画对待自然客体的态度,从而反思传统的中国绘画训练和审美如何和现代学院系统下的审美教育等量同观

关键词:外师造化;自然;印象;轨迹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64-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谈论西学也成为了一种时尚,或者说是一种态度。

唐宋元明,朝代迭新,中国古典画至有诞生起,由形稚拙到意生动,从尚精丽而崇简淡,实乃风气转移,时代使然。其实细细看过西方的绘画,特别是以印象主义开端的现代主义绘画,就绘画的本质内涵而言,和传统的中国绘画的表述同样是有相似之处的。

这样说来,并不是要以文化殖民做论,只是陈述一个现象,慢慢的,像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跟传统古典艺术之间,慢慢的失去了系。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的谈说西方艺术的种种流派且乐此不疲的时候,却不知现在西方谈论印象主义,几乎就是讲古典的末期了。

自1839年摄影技术发明以来,那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绘画艺术中逼真摸拟自然的一贯目的性,艺术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绘画的意义。光学与色彩学的发展从另一角度启发着艺术家们的思考,这使色彩的表达在绘画中具有了崭新的意义。由此,一种强调对外光的自然进行瞬间印象的捕捉的、即兴写生的、追求构图的偶然性的、题材的生活直观性的绘画艺术便诞生了,这便是以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修拉等画家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印象派最重要的特点是深入展示色彩在自然物象中的变化,他们仔细观察和分析光与色分解与综合的作用,以及各种固有色在环境色和条件色的作用下的改变和相互影响。另外,对自然中色相的丰富以及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的认真体味使他们建立起绘画中色调的丰富感和色彩的层次感。他们还进一步发展了色彩中的补色关系,使画面中无论什么色相都处于一种大的谐和与互补之中,而这所有的一切又都是符合色彩的科学规律的。

当古典主义的理想形式美和浪漫主义的崇高和夸张越来越显示出其虚假和矫饰的一面时,人们不仅开始怀疑旧有的完美概念,也怀疑绘画中的“思想性”与“叙事性”,认为绘画的负担是否过于沉重。于是这些不安分的心灵开始回归自然,在现实生活和自然中去寻求和体验自然界中充满形色光影的踪迹。

由于印象派在艺术上的特殊追求使他们的画面技法更彻底的具有了直接画法的性质,因为他们在艺术上的目的就是在于单纯的揭示出自然物象在视觉印象中的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而无需达到古典艺术中那种感性与理性、形体与色彩、主观与客观的完整结合。印象派对画面的即兴式写生的追求,使他们完全放弃了那种画室内多次制作的作风,以透明和不透明叠加来产生形与色的效果再不能满足他们对色彩的直接性的敏感和捕捉欲望,他们用碎小的笔触直接画出了色彩的每一笔的变化与分寸。这种感受既包括对色彩的印象,也包括对形象的印象。他们在注重色彩的瞬间把握时,也同时注重了对形的瞬间把握,只不过这种把握相对古典主义来说是一种“不完美”的、“松散”的印象,换句话讲,这是乎就是近乎中国画里所一再倡导的“写”的因素了。

印象派绘画启蒙了作为个体的性格倾向性,让绘画从一种完美的不变的古典理想和形式语言中解放出来,而顺从于感觉需要,从而为情感和观念的自由开辟了道路。由于他们的先行作用,产生了以高更、凡·高、塞尚等画家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不满足于印象派那种浅表的只停留和局限在对自然的视觉印象上,而进一步追求形与色的象征、表现、结构等能与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紧密相联的深层次的绘画艺术。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当中,无论是徐渭还是山人,黄宾虹还是齐白石,他们无不是以自己的作品和行为来阐明了艺术不再是为了再现自然,寻求主观与客观的完整结合,而应是人们主观情感和精神的表现,艺术完全应该也必然是独立于自然、区别于自然、平行于自然的。因此,一切绘画的语言和技法便成为艺术家的主观精神、情感、个性的自由手段和媒介,技法不再是什么固定不变和神秘莫测的学院式的经典和法宝,而是服从于自我观念的选择与创造。正是这种对艺术家内心情感的顺从,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中国文人画传统中对自由之畅达的向往,这种重意而不伤形的审美习惯,是否也可以看作是另外一种“以形写神”的异语别调呢?

我不知道,当1917年那个盛夏的傍晚莫奈站在面对荷塘勾勒鸢尾花丛透过来的余辉,会不会也有所谓“恍恍惚惚,道在其中”的感悟,也不晓得塞尚在圣维克山下日复一日的摆弄他的笔触的时候,也是否有“心手双畅”的。只是百年之后我们站在这些作品的面前的时候,静静体味之中,仍然会被其特殊的魅力所深深打动。感动于这种将艺术从自然中疏离,又回归于人的感受与精神诉求之中的那份朴素的情感与创造力。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另外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参考文献:

[1]王伯敏编著.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