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调摄精神以保健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调摄精神以保健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接上期)

(四)好品性由调养而成

好品性可以通过远离“酒色财气”、用神专一、知足、立志、心善、能忍等调养方法而获得。

1.远离“酒色财气”能养成心境清静的好品性

要保持内心安静而无杂念,必须减少各种私欲,淡泊名利,要跳出“酒色财气”四道墙。

一是节制酒欲。少量地饮点酒,有利于扩张血管,起到活血的作用。而若过度饮酒,酒精不仅会造成肝硬化,还会导致口腔、食道的癌症。由于酒精对中枢神经的毒性作用,还可严重影响大脑皮层功能,使意识清晰度下降,自我抑制能力减弱,情绪亢奋,易被激惹,言语动作增加,类似一些躁狂状态。有的人会口吐白沫、呕吐,或神志不清,昏睡不醒。酒精急性中毒后,轻者言行失态,做出一些非礼或伤害他人的行为;重的使身体器官受到损害,影响健康;严重时会因心肌损害或呼吸麻痹而死。

二是节制。适度的性生活是人所必需的,但若不节制,过度,肾精耗竭,扰乱心神,对身体有一定的损害。

三是节制财欲。钱财是生活必需之物,但过多地追求,会使心理失去平衡,给自己带来烦恼,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损害。

四是不要贪图名气。过分地追求名气,会伤心劳神,损害形体,促进衰老。因此《千金要方》说:“名利败身,所以圣人去之”。

2.精神内守能养成神用专一的好品性

神用专一就是将精神安守于内,而不驰骛于外,做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以保持体内环境的协调平和,从而进入最佳的生理状态。正如《黄帝内经》所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我国的古代养生学说来看,只有精神内守,才能够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失衡则意味着疾病的发生。古人认为心安则静,心乱则躁;使人心乱而破坏人体阴阳平衡的因素多为七情六欲,而要除去七情六欲,就必须保持内心宁静。要做到心静如水,对外界的诱惑无动于衷,必须用神专一,才能动中求静,不求静而静。这就是说,用神宜专不宜杂。清代养生家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用神时戒杂,杂则神气分散,神分则易劳;只有神用专一,则虽用而不劳。只有专心致力于某一有益的事情,才能达到“志定神凝”的境界,才能收到精神内守的效果。

3.常感满足能培养心情愉悦的好品性

俗话说:“知足常乐”。只有知足,才能感到满足,满足了才能使人心情愉悦。贪心是烦恼之源,烦恼大多都是来自享受方面的不足。不知足的人大多都是奢望过大,要求过高,贪欲过重,往往是不择手段地争夺,耗心竭力地去实现,结果常常难以达到目的,而自 寻烦恼。烦恼则会使人忧愁、烦闷,造成心情不畅,精神沮丧,气血郁滞,伤及身心,损其寿命。知足者,时时都能感到满足,能随遇而安,则思想开朗,无忧无虑,从而身心康健。

4.有志向能养成信念坚定的好品性

一个有志的人,就有目标、有追求、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自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充满希望,精神也就乐观,就能健康长寿。例如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就是一位有志者,并得以长寿。他幼年时就以北定中原为己志,并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直到临终时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支柱,所以即使是在遭到迫害时,也能满怀信心地去对待生活,并且研究养生之道。《病小减复作》一诗中说:“不是放翁能耐病,道人心地本来宽。”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宽阔的胸怀。世纪老人101岁的张含英一直有一个效仿大禹治水的心愿。他幼年时经常听老年人讲述黄河的故事,有一次黄河发大水,他亲眼看到灾民所受的苦,就从小立下了治水的心愿。后来求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并取得了硕士学位。毕业后为了治理黄河,回了祖国,一生为治理黄河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认为:“有高尚的理想,则能欲达,欲达则自乐,自乐则能祛病延年”。他还认为:“思想大门洞开,情绪轻松愉快”。人在生活的道路上,总有坎坷,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你只要有志向,有豁达之心,就能够克服困难,得到幸福。反之,如果胸无大志,整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空虚,百无聊赖,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会感到生活索然无味,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健康。

5.乐于助人能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品性

心地善良之人喜欢帮助别人,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快,有利于身心健康。即所谓 “外功内果”,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厚德载福”,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孙思邈认为性善不仅可免除灾祸,而且可以“内外百病悉皆不生”,却病延年。《寿世保元》也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例如:英国有“文坛寿魁”之称的现实主义讽刺剧作家肖伯纳,活了94岁,从事创作活动70多年,晚年仍才思敏捷。这是因为他在家庭生活中,能和家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对朋友能待之以诚,乐于助人,能把友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对待他人的误解和敌意的攻击,能泰然处之;总之,他的健康长寿,全赖平时有一个善良的心地、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性格。再如安徽寿县淠河之滨尚台渡口的百岁女秀才李本林,一生行善积德,1991年皖西发生大洪水,淠河两岸一片,许多村民站在屋顶呼救,她不顾个人安危,驾着渡船不断救人。人们都称她“活菩萨”,她活的很快乐,很健康,直到108岁时她还要驾船摆渡。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现年过八旬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这和他对社会慷慨乐善是分不开的。李嘉诚大小捐赠不计其数,竟出资达8亿多港元,创办了现代化的汕头大学。他说:慈善是我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养生。

6.忍让能够养成冷静不躁的好品性

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把忍让作为一种美德,也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程度的重要方面。忍让主要是忍怒。凡事能忍的切不可轻易发怒,即使“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也必须适可而止,不可过度。在矛盾激化时,要冷静,不要火上加油,“省一句口,免一时恼”。古人还认为注意忍让,敬人持己,可免除忧患,不使神形受伤从而益寿延年。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廷栋在《老老恒言》中说,遇到急事,即使你再急躁,也是无济于事的,应当以一“耐”字处之,百事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平和,可以养生兼养性。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寿世保元》说:“辞和谦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五)精神失调有损健康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这种适量的正常的精神活动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过度的、异常的情志活动则是致病的因素。《内经》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情可以伤及多脏,一脏也可被多情所伤。精神失调还可导致气机失常,其中有的是气机紊乱,有的是气滞不行,有的是升降反作。气机异常又可进一步致病,如气郁而化火,气机紊乱,气滞血瘀等。

了解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疾病的不良精神因素(即:暴喜、愤怒、忧愁、悲哀、思虑、恐惧、惊吓等),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

1.暴喜伤心脏

喜本属于良性刺激。一般情况下,喜悦、欢乐的情绪不仅能消除紧张,还能调和气血、振奋精神,是有益健康的良性因素。但是过度的喜,如大喜、暴喜、惊喜等都是一些不良刺激,可使人精神失常,甚至使人气血逆乱而死亡。过度的喜,可使交感神经过于兴奋,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导致血管破裂和心跳骤停。尤其是心脏病人,更不能暴喜。

2.愤怒伤肝脏

怒伤肝,大怒则血气逆转上行。因此,大怒者出现面红耳赤、表筋张暴、头痛脑胀、眩晕昏厥。还可导致呕血、衄血,听力、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耳聋。患肝病的人不能愤怒。

3.忧愁伤肺脏

“忧则气聚”,过于忧愁,气机不能舒畅,致使内脏功能失调,免疫功能降低,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精神病、癌症等。

4.悲哀耗肺气

人过于伤悲、哀思,可使人意志消沉,精神沮丧,肺气消耗。使人垂头丧气,锁眉不展,胸闷气短,饮食不下,易使人变老,并引发冠心病,神经官能症及癌症等。

5.思虑伤脾胃

思虑是思考问题过度,产生一种忧虑感。过度思虑易志凝神聚,致使气机郁滞,引起胸腹痞满,头脑胀痛,造成脾伤,脾胃运化失职及神经功能紊乱,形体消瘦或精神错乱等。

6.恐惧伤肾气

恐惧过度则肾精不能上奉,出现心肾不交和肾气不固,易造成心悸、遗精、遗尿、腰背痛等。

7.惊吓伤元神

突然受惊,易造成心无所依,神无所附,惊慌失措,出现惊悸、不寐、痴呆,甚至不知人事。

总之,精神失调,心理不健康,易造成机体的伤害,因而注意,调摄精神,是养生的一大法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