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仪式音乐 族群健康 身心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仪式音乐 族群健康 身心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民族音乐学角度切入,结合笔者多年来对闽南地区民间信仰和漳州白礁村保生大帝祭祀仪式的实地考察,试图探寻闽南村落社群健康景观中的文化认知模式和精神动力因素。音乐、祈祷和仪式的结合是维护当地村落社群成员进行健康维护所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保生大帝;歌仔戏;村落社群;健康维护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160-02

民间信仰,一般是指发生于民俗社会中,人们对待某一或某些图腾、神话、宗教以及信念、主义、理论、主张、原则的信任态度和崇拜心理,一般通过民间岁时节日、庆典仪礼等民间仪式行为表现出来。①笔者近年来对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进行了多次调研,并于2011年4月17日(农历三月十五)赴漳州白礁村,对当地保生大帝祭祀仪式、歌仔戏演出,以及在这些仪式和戏乐表演中所使用的歌舞音乐和音声环境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就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与族群健康身心治疗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漳州白礁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与民间信仰

白礁村系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行政村,素有“漳州第一村”的美称,靠山临海,是“造化钟神秀,地灵聚人杰”的风水宝地。相传,1500多年前就曾有人在白礁村的文圃山上建观音寺,因唐朝的太子曾经到这里,故而后更名为“龙池岩”。此外白礁村还建有闻名海内外的“闽南故宫”――白礁慈济祖宫。漳州白礁,历史上名人辈出,有吴、王审知等人。吴(979~1036),原为宋代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死后被推崇为“医神”。白礁王氏先祖王审知(862~925年),曾官拜唐朝福州大都督长史,被封为“闽王”。此外,郑成功、朱熹等人与白礁村亦有很深的渊源。

漳州白礁人信奉医神――吴。吴,为宋代名医,悬壶济世,医德高尚,著有医书传世,深受人们敬仰。相传天圣九年岁次辛末(1031年),吴为救万民,行医四方,治愈宋仁宗母后的乳疾。宋仁宗赐其予太医,吴坚辞,重回白礁故里行医。②吴去世后,朝廷追封其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民间亦称其为“大道公”或“吴真人”。乡民建庙奉祀,将其尊为医神。南宋时期,吴的职能大大地扩延了,从医神逐渐朝着消灾除患、无所不能的地方守护神方向演化。随着吴从人到神的演化,吴信仰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祭祀吴的宫庙也被陆续建造起来。③

白礁人信奉保生大帝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古代,闽南地区医学水平比较落后,因此信巫不信医,有病会请巫觋做法事。明清时期,闽南人生病时开始认可药物治疗的手段,但是不是请医生开药,而是抬着神像寻药(即通过神的暗示寻找药物)。闽南的慈济宫大多设有药签,经中医学者的研究证实,这些药签大多来自宋代流行的医书。在白礁人的心目中,保生大帝的地位极高,因此白礁人常到慈济宫求签选药。④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乃吴诞辰,当地都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各地信奉保生大帝的团体纷纷到白礁慈济宫共襄盛举,游行的阵头、护阁、神轿,长达十余公里。

二、保生大帝祭拜仪式及其歌仔戏音乐实地考察

(一)漳州白礁保生大帝祭拜仪式――起圣

保生大帝的信仰不仅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甚至对潮州、汕头也有影响,台湾大部分地区都建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庙。白礁慈济祖宫始建于宋绍兴年间,是最早供奉保生大帝的古庙,素有“南方故宫”之称。当地的保生大帝祭祀仪式,仍保留较为严格的原始形态,是白礁村民重要信仰活动。

祭祀仪式开始之前,由白礁慈济宫长老会选定一个负责人,担任保生大帝祭祀仪式的主持人。仪式过程中,主持人全程用闽南方言进行主持,主祭官、陪祭者、司礼生、司鼓生、司钟生、参祭者等,须听从主持人的指挥。在主持人宣布祭祀仪式开始后,一名腰围黄色绣龙围兜的赤膊男子上场,随着神乐半蹲着手舞足蹈。其后,司礼生、司鼓生、司钟生,以及主祭官、陪祭者、参祭者等依序就位。主持人宣布“鸣钟”,司钟生鸣钟九响。接着,主持人宣布“擂鼓”,司鼓生擂鼓三通,分别是“一请”、“二请”和“再请”。随后,主持人宣布“鸣炮”,即刻鞭炮长鸣。此为祭祀仪式的第一个环节――起圣。

(二)漳州白礁保生大帝祭拜仪式――祭神

接下来,即是重要的祭神环节。主持人宣布主祭官就位,陪祭者就位,与祭者就位。主持人宣布“行上香礼”,司礼生分香,参祭者依祭祀顺序一上香,再上香,三上香。随后,主持人依次宣布祭典程序:“司礼生晋鲜花,主祭官献鲜花。司礼生晋香茗,主祭官献香茗。司礼生晋酌,主祭官献酌。司礼生晋牲,主祭官献牲礼。司礼生晋福果,主祭官行献福果礼。司礼生晋金帛,主祭官行献金帛礼。司礼生晋疏文,主祭官下跪,陪祭者、与祭者陪同下跪,主祭官恭读疏文。”祭者按以上顺序向保生大帝敬献鲜花、茶叶、酒、牲口、福果、丝绸金帛,司礼生敬献祈求的文函,主祭官、陪祭者、参祭者们一齐下跪后,主祭官朗读祈求文函。读毕,祭者们向保生大帝神像及列位尊神行三跪九叩大礼。主持人最后宣布“礼成”。在鸣炮中,主祭官、陪祭者、与祭者跪起,然后一同拊掌共贺礼成。

当日下午进行的巡礼仪式。祭祀队伍中,手举慈济宫旗帜的信众排在最前列,他们带领着声势浩大的鼓吹乐队及善男信女绕行白礁村一圈。其中,鼓吹乐队不仅有中国传统的锣、腰鼓、唢呐,还有西洋乐器如军鼓、长号、小号等。队伍中,有专人高举写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其后,跟随四人一组抬着各路神仙坐轿的信众,最后跟着参拜的香客。祭祀队伍从白礁宫出发至白礁海边,再返回至白礁宫。祭祀队伍回到慈济宫门口,空旷场地上燃放着火堆,队伍从火堆绕行一圈后进入慈济宫。之后,人们将诸位神仙供放于庙堂中央,所有人开始参拜、许愿、上香。

(三)漳州白礁保生大帝祭拜仪式――唱戏

歌仔戏,流行于闽台地区。明末清初,随着郑成功,漳州地区的锦歌、车鼓弄等民间音乐也传入台湾,并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又吸收了其他剧种技艺,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戏曲――歌仔戏。⑤在整个祭祀仪式的过程中,歌仔戏由始至终在白礁慈济宫正对面的戏台上进行表演。

笔者考察时,所上演的歌仔戏剧目为“龙海市剧目作品中心”改编创作剧目――《天伦泪》。笔者注意到,戏中运用的哭腔十分到位,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角色的伤心之处。表演者唱腔忧郁哀伤,可见其悲惨的场面。歌仔戏常用的伴奏乐器有二胡、扬琴、笛子、铜锣、大广弦等等,这些都是南方戏曲中典型的伴奏乐器,擅于表现戏剧性的冲突。表演中,乐队伴奏一般不存在即兴的成分,而是按照固定的乐谱进行演奏。歌仔戏追求隆重、热闹的场面,因此在舞美上有其独特的艺术标准。从背景布置到灯光效果,都给人以富丽豪华的美感。在服装上,演员(尤其是主演)的戏服精致而具有代表性,特定的人物着装也有所差别。化妆方面,歌仔戏的妆面有着典型的南方戏曲的风格,夸张而唯美。

三、仪式戏剧音乐展示与族群身心健康维护

(一)地方性医疗之神――保生大帝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意义

闽南民间将保生大帝视为医神,尊其为吴真人、吴真君,这种民间传统的承继都是以信仰作为其生命和活力的源泉,以仪式为其生存和传播的土壤。特纳(Victor Turner, 1920 -1983)曾经提到,“仪式,是指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做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和终极的原因”。⑥保生大帝祭祀仪式的举行和相关戏乐活动的开展都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娱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医治、祈福和除灾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对闽南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极具现实意义。闽南社会是一个复杂化多元化的整体,仪式作为一个“传统的贮存器”,素来被民族音乐学家们当作透视社群生活、考察当地文化价值的重要对象。田仲一成在《中国的宗族与戏剧》一书中认为,地方戏剧是一种社会制度,具备一定的社会―――即通过娱乐来强化和维系农村基层社会组织。⑦毫无疑问,在当地备受敬仰,被当做地方性医疗之神的保生大帝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当地村落群体进行生产活动的积极力量。

(二)娱神 祭拜 踩街――癫狂的祭神仪式与美妙的戏乐表演

在整个保生大帝祭祀仪式过程中,歌仔戏的表演是贯穿始终的。在闽南地区,“戏”与“庙”往往不可分割,这是闽南人崇神的传统。歌仔戏作为祭祀庆典活动的一部分,实际上也算是一种娱神的表演。戏台搭在庙的正对面,与整个祭祀活动融为一体。尤其是戏台的左侧还奉有神龛,这是其他戏曲活动中不曾出现的现象,是当地人民用以表达对神明最高的崇敬之意。歌仔戏演出与祭祀活动的同时进行,使得场面异常热烈欢腾。据了解,祭祀当天,几乎全村的人都要来到庙里参与这一盛大的庆典仪式,以祈求一年的好运。

(三)平安 健康 快乐――虔诚的顶礼膜拜与不懈的健康追求

对保生大帝的信仰,不仅是白礁村天人关系的核心信念,而且是闽南各村落彼此认同的精神基础。这种年度全民参与的祭祀仪式,是白礁村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群体的社会结构及其成员之间的联结,稳定了社会的秩序。保生大帝祭祀仪式中从头贯穿到尾的仪式的音声,是人神沟通和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手段。祭祀的音声在表演者和聆听着之间创造了一个心灵意识层面的认知系统和交流平台,沟通人神之间的关系,或迎神送神或驱邪赶鬼。在保生大帝祭祀仪式中,这种大型的群体的膜拜,就已经传达了一种虔诚的信念的力量,寄托了人们对健康的美好追求,潜移默化中也带来精神的转变。

白礁村的保生大帝祭祀仪式只是闽南村落社群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信仰、祈祷、艺术的元素都可以整合到有关人类健康维护的实务中来。个体的健康不应该仅仅只是身体病痛的解除,还应该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关怀。艺术的手段,象征性的仪式,甚至虔诚的祈祷,都是链接身体和灵魂的重要媒介,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是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物”。当仪式中的音声、虔诚的信念到达灵魂深处并感染了病人意识的时候,转变已经在发生,它促进个体存在中生理、心理、情绪、以及精神领域积极方面的反应。

四、结语

仪式是信仰的外向,大部分的仪式自始至终在“音声”境域(soundscape)的覆盖之中展现。⑧通过对闽南民间信仰和漳州白礁村保生大帝祭祀仪式进行实地考察和理论分析,笔者对闽南村落社群健康景观中的文化认知模式和精神动力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次田野考察表明,音乐、祈祷和仪式是沟通物理世界和知觉世界的核心媒介,这三者的结合是维护当地村落社群成员进行健康维护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人类的身心健康与文化认知模式密切相关,我们试图寻找乡土社会中社群的内在精神动力和身心健康的深层原因,探索出一种以音乐、仪式、戏剧等艺术媒介为重要手段,建立在祭拜、祈祷与信仰等基础之上的疗愈实验。

注释:

①周显宝〈信仰、仪式和音声及其互动关系阐释――皖北民间信仰与庙会、婚礼、祭祖仪式及其音声环境研究〉,《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248页。

②龙海/白礁慈济祖宫管理委员会《白礁慈济祖宫史略》,内部资料,2006。第25页。

③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第217~229页。

④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第349~358页。

⑤何绵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1页。

⑥Victor Turner. From Ritual to Theater and Back: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 1982. p.7.

⑦田仲一成《中国的宗教与戏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56页。

⑧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