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高校,BBS是校园网上的公共广场,是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表达意见的网络空间,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通常会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在这个媒介场所内出现,引发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形成大量的讨论。随着意见的扩散和讨论的深入,讨论的主题往往会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在高校,因为大学生的一些独特特征,加之高校自身的一些因素,最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发源地。我们要辩证把对高校的网络舆情加强引导的同时,还要采取应急管控措施。

一、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1 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极易诱发网络舆情

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在同一群体情景和同一需要作用下,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情。

这时大学生群体成员的个体个性、个体意识往往趋向弱化乃至失落,产生显著的去个体化心理效应。这一情景作用对大学生个体行为认知能力不是促进,而是意识水准的降低。如果该事件刚好引起其他人的关注,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造成舆论的不良发展倾向甚至引发舆论危机。

2 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成熟

网络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实在。大学生在网络中,被消解为“数字人”、“信息人”。而“道德人”的主体性因为脱离了现实原点,虚拟实在与人思想道德之间常常陷入对立,对数字的崇拜依附和对信息的沉溺,给人的自由构成新的威胁,人被异化成为了物,人不再是有血有肉的,而是虚拟的人。在缺乏“他律”约束,而慎独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的情形下,道德的主体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责任意识严重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道德失范行为也有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任何人都不能在现实社会中为所欲为。但在网络世界则大不相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可以尝尝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想象的道德越轨甚至犯罪的滋味,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因此刺激了他们网上言论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此情况下,极易形成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

3 高校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言论或行为受到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限制,人们一般不会也不敢为所欲为。但对网络言论,则缺少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由于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平常表现出来的是经过社会过滤,符合社会文化、规范、习俗的一面。而那些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要求、欲望却被压抑到内心的深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按照社会规范所要求的那样做。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冲动感,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故而就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并不那么美好的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国家网络立法滞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大学生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妖言惑众的言论缺乏有效的监控,使得不少人缺少这方面的顾忌,他们往往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会不经意之间,挣脱理性的缰绳,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1 有关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网络舆情

毋庸置疑,大学生目前仍然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不少人忧国忧民,如果遇到一些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重大事件,他们往往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如论坛发帖、跟帖或开设专门的网站讨论等形式,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在校园BBS上,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所产生的网络热门话题。这些话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等,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冲突性,往往会很快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但是,在高校BBS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偏激的观点、强烈的情绪发泄以及相互“顶牛”式的争吵,如此不免形成消极的网络舆情。如复旦大学某教授案就在该校日月光华BBS上引起大学生的热议,声援该教授、批评媒体与学校的居然占了大多数,类似的如北大某教师学术造假事件也有很大的分歧,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排除某些人的反常心态,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是一种有助于缓解紧张感、压力感的自我心理“释放”。正是由于虚拟网络去除了现实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压力阀”,使得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能够迅速在网络空间得以释放。但是上述消极的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 有关校园社会和大学生利益的网络舆情

大学生们除了交流情感、关注社会热点之外,还相当留意自己周围的校园生活。学校的一些敏感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们强烈关注的对象。同时大学生们也关心学校的发展,常常就学校发展中各方面的问题在BBS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建议。对学生生活或是学习条件有所不满的时候,他们也在BBS上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平时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件,更是成为BBS上的热门话题,有时形成一定强度的网络舆情。这类舆情有利于学校领导和老师吸取意见和建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起到了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和冲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管控

1 加强网络舆情深度分析,引导网上舆论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本地区高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通过判断舆情信息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因为有没有强烈的舆情分析意识,是不是经过深入的研究思考,直接关系到舆情信息内涵的大小、价值的高低。因此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十分重要。

2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高校信息技术设施齐全,学生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较高,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加强对高校BBS的舆情监控。同时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切实抓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备案工作,落实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按照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l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高校校园网BBS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路由路径控制等系统,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

3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提高网络舆情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般来说,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咨询参谋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高校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核心党政领导组成,其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机制。如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就很有必要,它有利于在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及时权威和真实信息,实现与大学生及媒体的良好沟通,引导公众舆论朝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建设,做好预案的实战演练和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发生网络舆情,要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