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车阵与刘裕北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车阵与刘裕北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立,北方军事上由于产马地域众多,以骑兵为主,北强南弱局面形成,东晋末刘裕利用车阵限制了北方骑兵的冲击力,取得了北伐的胜利。

关键词:铁骑 车阵 北伐

辛弃疾有词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的典故是东晋末权臣刘裕北伐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事。魏晋南北朝长期南北对立,北方军队以骑兵为主要兵种,南方由于产马地域有限,主要以步兵、水为主,在相互军事对立上,北方就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刘宋沈庆之就曾叹说“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1],这是久谙军事者的切身之感,那么在北强南弱的局面下,何以刘裕北伐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史家所言“取乱辱亡”的缘故外,军事上如何对付北方骑兵优势呢?

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北伐南燕,南燕主凭恃强大的骑兵优势,声言“当引令过岘,我以铁骑践之,不忧不破也”[2]。这种兵种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就在这次北伐结束后不久,刘裕镇压卢循等军队时,“使宁朔将军索邈领鲜卑具装突骑千余匹,皆被练五色,自淮北至于新亭”,面对这些铁马,“贼并聚观,咸畏惮之”。南方军队对于北方的这种重装铁马心理上自然带有劣势,北伐时如何应付这种重装铁马的冲击是刘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分立以来,南北的军事装备及兵种就因地域的划分而自然不同。产马地区多分布在北方,诸葛恪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北方曹魏“皆得秦、赵、韩、魏、燕、齐九州之地,地悉戎马之乡”[3],而南方则由于产马地区的局限,孙吴时军事兵种的装备上“兵二千,骑五十匹”这样的配备比例几成定例[4]。刘宋时如沈攸之在荆州经营多年,有战士十万人,却只有战马2000匹[5]。

而刘裕面对北方政权军队兵种优势的压力时也同样自信,当对北伐有劝谏之人时,他的回答是“吾虑之熟矣”[6],刘裕的回答虽然指的是全盘的考虑,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必然是如何应对重装骑兵的对策,那么刘裕如何应对南燕铁骑的“践之”问题呢?

刘裕军到了南燕重镇临朐,“众军步进,有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御者执槊” ,“又以轻骑为游军”,刘裕的军事策略是以车阵来对付重装骑兵,以车阵“徐行”牺牲速度,但“方轨”的严整来应对铁骑的冲击,这一策略起到很好的效果,南燕“铁骑万余,前后交至”,但为车阵所阻,刘裕军得以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刘裕又“潜师出燕兵之后,攻临朐,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燕众大败”[7],此战刘裕以车阵延缓铁骑的冲击,为最后的胜利打下基础。

东晋义熙十二年(417年)刘裕攻后秦,对阵强大的北魏军队时,刘裕以车阵对付骑兵的具体策略就更看出他的良苦思谋。

据《资治通鉴》卷118安帝义熙十三年载,刘裕北伐后秦,由于后秦的求援,北魏以“司徒长孙嵩督山东诸军事,又振威将军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干将步骑十万屯河北岸”,“魏人以数千骑缘河随裕军西行;军人于南岸牵百丈,风水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辄为魏人所杀略。裕遣军击之,裁登岸则走,退则复来。夏,四月,裕遣白直队主丁帅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动”,这里所载魏人“不解其意”所指为何容易有不同理解,而《宋书》卷48《朱超石传》中则多出“虏见数百人步牵车上,不解其意”句,则指明,北魏军队对于为何要把“车”从对岸运过来不明白,这也说明当时以车阵对骑兵的策略并不多见。

再据《宋书朱超石传》:“高祖先命超石驰往赴之,并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此时北魏人也就明白是刘裕军以车阵来防骑兵冲击,“虏见营阵既立,乃进围营”,而“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虏,虏以众少兵弱,四面俱至。”这又是裕军的诱敌之策,使得北魏“三万骑至,遂肉薄攻营”,“于是百弩俱发,又选善射者丛箭射之”此时之弩,自然是特制的“百张大弩”,但因双方军力悬殊,“弩不能制”,再接下来的战事的发展,可以看出刘裕如何对付骑兵的确是动了很大脑筋的,“时超石别赍大并千馀张,乃断长三四尺,以之,一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这种以车阵为营,诱敌围数层肉薄攻,以已之长,诱敌放弃所长,最后,再出奇术,“一辄洞贯三四人”,从心理上彻底击溃了对方。接下来的战事的胜方自然是刘裕的军队了[8]。

一代之雄刘裕对于南北军事的兵种、军力基本状况虽然无力改变,但利用车阵有效地限制了北方骑兵的效力发挥,刘裕对此也很得意,这从他给儿子起名上也可以看出,大儿子刘义符出生后,起小字曰“车兵”[9],第三子后来的文帝刘义隆出生后起小字曰“车儿”。

刘裕时代,是东晋门阀势力衰落,庶族力量兴起的时代,如在伐前秦时,沈田子在被围数重时激励士兵的话是“死生一决,封侯之业于此在矣!”,这样的话在两晋时是少见的,而士卒也“皆踊跃鼓噪,执短兵奋击,秦兵大败,斩馘万馀级”,在这样时代赋予的士气下,刘裕在北伐中采用这种防御式进攻的车阵,防止了北方强敌铁骑的冲击,为战役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种对付铁骑的车阵在其刚使用时作用突出,再辅以强大的士气,取胜是可以期待的。但时过境迁,如果僵化固守不图改进,长期使用,则终不能做为对阵的长策,因此宋文帝刘义隆欲北伐时,周朗上书即有这样的沉痛的论语:“令重车弱卒,与肥马悍胡相逐,其不能济,固宜矣!”[10]。后来沈约在《宋书索虏传》也感叹:“夫地势有便习,用兵有短长。胡负骏足,而平原悉车骑之地;南习水斗,江湖固舟楫之乡。代马胡驹,出自冀北;梗豫章,植乎中土,盖天地所以分区域也。若谓毡裘之民,可以决胜于荆、越,必不可矣;而曰楼船之夫,可以争锋于燕、冀,岂或可乎!虞诩所谓“走不逐飞”,盖以我徒而彼骑也。因此而推胜负,殆可以一言蔽之”。所以辛弃疾同一词中所云“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时代北伐的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1]《宋书》卷77《沈庆之传》

[2]《宋书》卷1《武帝纪上》

[3]《三国志》卷64《吴志诸葛恪传》

[4]黎虎《六朝时期江左政权的马匹来源》,《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

[5]《宋书》卷74《沈攸之传》

[6]《资治通鉴》卷115安帝义熙五年

[7]《资治通鉴》卷115安帝义熙五年

[8]除车阵外,这一战役南方军队还曾用“长戟结阵”,抵御骑兵,效果也不错,事见《宋书朱超石传》。

[9]《宋书》卷4《少帝纪》

[10]《宋书》卷82《周朗传》

作者简介:高峰(1973.10-),讲师,江苏沛县,历史学博士,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人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