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趋势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趋势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今中国声乐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民美、民通、美通、原生态。本文纵观历史,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中国声乐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既要保护中国特有的民间音乐,也要兼容并蓄发展新的音乐形式。

关键词:新生体系;民美;民通;美通;原生态;趋向

中国是政治、经济、文化稳定发展的大国,其声乐艺术应该在五彩斑斓的国际声乐艺术舞台上拥有的自己的地位。回顾过去,重新审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历经“中西之争”“唱法之分”“流派之分”及“原生态音乐的兴起”,我们应该纵观历史,分析中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的趋向。

一、当今声乐艺术的发展新趋势

历届青年歌手大赛中都有一些新的形势、曲目出现。从2006年的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赛开始,我们看到有了一些新的唱法的尝试。周小燕教授在2007年11月第三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说:“美声的意大利语是Belcanto,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美妙的歌声,按照这个定义不管是用中文还是用意大利语演唱,只要是美妙的声音都可以叫美声。所以中国声乐比赛分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划分的界限是模糊的、不够明确的。”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国声乐艺术也在动态中发展变化,三种唱法即美声、民族、流行之间相互融合借鉴是目前的发展态势。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唱法体系,使得原来的体系多出民美,民通,美通三个小体系和本土民族原生态体系,它们带来了声音格局上的变化,同时也使各唱法界限更加模糊。

这三种体系很快地在中国声乐界引起了重大的影响。在国内许多歌唱家对各种音乐形式都进行了尝试和研究。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原本唱民歌,在上研究生时期开始学习美声,结果四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拿到大奖;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是唱美声的,多次在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大奖,出版CD《情释》却是一种跨界的通俗唱法风格,他演唱电视剧《母亲》的主题曲又是民族作品风格,可谓是民美、美通的一个新的尝试。虽然针对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使用不同唱法,但我们能以真切感人的情感去演绎,就具有了艺术性和感染力,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融合,来发展我国的声乐艺术。

唱法说到底不过是表现艺术作品的技术手段而已,它是为完美表现声乐作品服务的,所以,不管是用什么唱法,只要是声音悦耳动听,符合现代人的听赏习惯、审美需求,观众就会喜欢,就容易接受。过去认为世界上只有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惟一科学的唱法,现在看来也是需要重新认识的。世界各国都有其优秀的声乐演唱技能,如:印度的“拉格”、中国的“呼麦”、保加利亚的“女生重唱”、葡萄牙的“法多”等。中国声乐教学应该广泛汲取世界各国各种宝贵唱法的精华,不管它是美声、民族、流行还是原生态,只要是对中国的声乐发展有帮助,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二、传统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向

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记载秦青“声震林木,响彻行云”;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唐代《乐府杂录》记载许和子“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这些描述可见我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确实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回顾百年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西方音乐一直处于音乐教育的主流,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却逐渐边缘化,很多曾经流传百年的剧种正濒临灭绝,这给我国的民族声乐提出了一大难题,即我们本土的音乐要怎样发展。

在意大利,音乐教师只教授学生演唱意大利文,从而保护他们的语言、文字和音乐的尊严。欧洲音乐发展迅速,而我国所特有的民族唱法正在慢慢转变,而且部分民间歌曲已经濒临灭亡。我们作为一个拥有众多人口与民族的国家,音乐文化却缺少自己的独特位置,是可悲的一件事。作品之少,千人一唱的现象很严重;曲目上,高声部多、中声部少,女声多,男声少。声部的划分上,高音多、中音少,低声部几乎没有;学生的性别比例上,女学生多、男学生少;音乐教育上,民族音乐教育师资水平的匮乏,教学方法普遍落后,呈地域性差别。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国人薄弱的本土文化保护意识,不知不觉中,曾经流传千年的古代音乐文化艺术正在慢慢的消亡,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即将付诸于东流。

一千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理论就曾经蓬勃发展,据史料记载,元•燕南芝庵著《唱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声乐文献,它对声乐演唱技能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如:歌之格调、运腔、节奏、音韵、气息等;清•徐大椿《乐府传声》记载:“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齿、牙、唇处著力,则其音必不真。”明确指出如何准确的发音吐字;明•魏良辅《曲律》记载:“曲必择声”和“发自丹田,自能耐久”,具体说明唱歌需要好的声音,好的声音来自气息支持,用气息支持的声音才能持久等重要的声乐演唱技能,等等。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所有这些声乐论著都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宝贵的历史文献,这都需要我们认真整理、分析、研究和继承发展,它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基。

自从美国的音乐教育开始从“熔炉”转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向,美国的多元文化思想意识激起了其他国家本土音乐文化意识的觉醒。各国开始重新反思自己音乐文化的历史价值,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原生态音乐拨开了历史尘埃,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人可同时唱出两个或四个声部的蒙古族“呼麦”;流传千年激昂悲怆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广西的复调式多声部侗族大歌;山西河曲的“开花调”;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等。中国的原生态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震动了当今观众。原生态音乐的生存环境多在远离都市的山野乡村,没有受到现代社会科技的强烈冲击,因此能够较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它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没有乐谱仅靠老艺人口传心授,我们要感叹这古老的文化艺术是在怎样艰难崎岖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世界各国都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我们这个有5000年历史的大国,更应重视。文化回归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理性的反思,也许原生态音乐的珍贵之处就是她传延着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让它不因历史的发展而濒临灭亡。

但是,我们在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始性,它作为一个新登场的艺术形式,是否又会被商业炒作而失去原生态性。就像是现在所谓的“超女”“快男”一样的各类选秀节目,它原来的价值和商业炒作后的价值还能一样么?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特色,每个民族的声乐艺术又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宝贵的历史价值。毫无疑问原生态音乐有其生存的环境和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功能,但如何挖掘、保护和传承而又不失其宝贵的文化意蕴,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要创新发展就必须立足本土,挖掘原生态音乐,它是民族声乐艺术生存发展的不竭源泉。

文化交融已是世界公认的形式,那么艺术无国界的同时,我们本土化、民族化的声乐艺术也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重要的文化身份。中国声乐艺术要想在世界声乐艺术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为我所用,立足本土,结合中国本土语言、风格、审美习惯、情感表现方式等,走出一条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声乐艺术的独特之路,让我们中国人的声音走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孙继南,周柱拴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袁静芳.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