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赖氨匹林散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赖氨匹林散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儿高热 赖氨匹林散 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38-0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10年5月—2011年1月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资料比较完整的小儿高热患者9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6岁—12岁(平均8岁);对照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6岁—12岁(平均8岁),病种有上呼吸道感染15例,支气管肺炎18例,病毒性肺炎15例,感染性腹泻15人,支气管炎27人,其中治疗组15例口服赖氨匹林散(安徽丰原药业),对照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锦州九泰药业有限公司)。

1.2 方法。将入选的病历随机分为两组,赖氨匹林组46人(男31例,女15例),剂量10—25mg?kg-1[1],用药前平均体温(39.0±0.52)℃,对乙酰氨基酚组44人(男26例,女18例)剂量10—15mg?kg-1[2]按年龄计:6—8岁,320mg;9—10岁,400mg;11—12岁,480mg,每4小时或必要时口服一次,剂量不意过大,以免引起肝脏损害[3]用药前平均体温(39.1±0.51)℃,两组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均不辅以其他退热药。

1.3 疗效判断标准。两组病分别于用药后30,60min后测体温。显效:用药后体温下降≥2℃,有效:用药后体温下降≥1—1.9℃,轻度有效:用药后体温下降≥0.5—0.9℃,无效:用药后体温下降≤0.4℃。

2 结果

两组经治疗30—60min后,治疗组46例,显效36例,有效5例,轻度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93.47(43/46);对照组44例,显效36例,有效4例,轻度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率95.45%(42/44),两组患者治疗显效差异无显著性(X2=0.35,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治疗方法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轻度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赖氨匹林组 46 36 5 2 3 93.47%

对乙酰氨基酚 44 36 4 2 2 95.45%

注:总有效率指轻度有效以上的比例。

两组均在用药后30,60min后退热效果最为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方法各时间段的体温情况(X±S,℃)

组别 治疗前 30MIN 60MIN

赖氨匹林组 39.0±0.52 38.7±0.64 38.2±0.46

对乙酰氨基酚 39.1±0.61 38.6±0.74 39.1±0.56

3 讨论

发热是儿科感染性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尤其是高热,持续性高热引起机体调节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惊厥,(高热惊厥,或称热性惊厥,系指在小儿发育某一特定时期,由于发热而诱发惊厥性疾病,临床特征是在发热性疾病的早期,体温骤升阶段发生惊厥,发作时体温多在38.5-39℃以上,发作时前后一般状况良好,除原发病表现外无其它异常[4]),因此,需及时退热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不可忽视,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非那西丁的代谢产物,通过调节体温中枢扩张外周血管而起到退热作用因为胃肠刺激小,一般不致消化道出血,而赖氨匹林为乙酰水杨酸和赖氨酸复盐,吸收后在体内分解成赖氨酸和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又水解为水杨酸,其作用与乙酰水杨酸相同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可抑制环氧合酶,减少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酶及前列腺素,缓激肽,组胺等合成,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产生镇痛的作用,并能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促使散热,增加解热作用,本品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和疼痛[5],用药后迅速分布到各组织而达到最高浓度,起到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它的起效时间15min,作用维持时间长,大约6h,而赖氨酸又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具有组织修复,增进神经代谢,修复受损脑组织的功能,所以能保护大脑,具有营养的功能,我们临床应用赖氨匹林散治疗,并经过对照观察,治疗组有效率为93.47%,对照组有效率为95.45%,两组患者治疗无显著性差异(X2=0.35,P>0.05),而且赖氨匹林散起效快,维持时间长,能保护大脑,具有营养功能,我们经过半年多的观察,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综上所述,赖氨匹林散是一种稳定,良好的小儿解热,镇痛药品。

参考文献

[1] 张永信.临床药物使用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486

[2] 张爱知.实用儿科药物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364

[3] 郝玉衍,孟瑞雪,郑清芬.临床实用药物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

[4] 万力生,袁雄伟.儿科疾病门急诊手册.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ISBN,978-7-5359—4807—6

[5] 沈刚.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北京:人民军区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