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唤醒孩子心中的“问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唤醒孩子心中的“问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问更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了。学会提问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基本生存能力。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让学生见“疑”想“问”、有“疑”敢“问”、有“疑”会“问”、有“疑”乐“问”,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讨的过程。

【关键词】质疑能力小学数学 教学对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何等的重要。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问更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的爱问天性,更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了。新课程改革呼唤学生的权利回归,呼唤质疑的声音,呼唤思想的觉醒,因此,唤醒孩子中的问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而小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提问。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文字, 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这说明学习气氛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和赞扬、手势的肯定与引导、眼神的默许和交流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扬。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极其简单,甚至你认为是幼稚可笑的,我们也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有问题提出,我们都应带头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教师平等善待每一个提问题的学生,就为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课,讲到圆周率时,有位平时不太说话的中下生问:“老师,是不是圆的周长越长,它的圆周率就越大?”有些学生大笑起来,这位学生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错了,顿时不好意思低下了头。我立即肯定了这位同学敢问的精神,同时把他提的问题交给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圆周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与周长的长短无关。这样学生受到表扬自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更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全心投入,从而由以前的怕问、不问转变为敢问,迈出可喜的和第一步。

二、设疑引问,让学生见“疑”想“问”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新奇的惊愕,并促使学生产生关心和探索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学生的认知的内部矛盾,拨动学生的问题之弦,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设置了陷阱导语,使学生产生了疑惑,从而自然地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把学生引进课堂。课伊始,我先复习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我接着学生的回答说:“同学们真棒,把2的倍数的特征记牢了!其实啊,能被3整除的数跟2的倍数的特征极为相似,但凡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如33、36、39等都能被3整除。”学生们一听,马上有部分同学产生了疑惑并提出了问题:“老师,你说得不对!23的个位是3,但23不能被3整除!”又有学生说“是啊,16的个位是6,但16也不能被3整除!”紧接下来,课堂上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举出了不少个位是3、6、9而又不能被3整除的数来我的观点。此时,我故作惊讶:“噢!对,那应该怎么办? 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你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探索并解决这个问题吗?”疑问萌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学习中。

三、教会方法,让学生有“疑”会“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模仿开始,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其次是教会学生可以在哪里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例如:教完“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就有学生问:“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平均’两字可以去掉吗?”这些问题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使之更有兴趣去讨论,研究和解决它。最后,还要教会学生会说,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通常是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们的思维一下放开了,很快找到了答案:把圆分成16等份,每4 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拼成4个这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c/4×r/2=c/8×r,圆的面积就是4个这样的三角形面积的和,即s=c/8×r×4=1/2×2πr ×r=πr×r=πr2。有的学生又顺着提问:“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再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突出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见“疑”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为重要。小学生在学习中不愿“问”主要是他们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展示题目的不同解题方法,丰富教材内容,展示自己独有的个性。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爱问、乐问。

例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三类应用题之后,我为了巩固、复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出示了一道贴近生活的习题让学生做:我班有学生34人,男生16人,女生18人……这样一组简单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有关分数(百分数)三类应用题的知识,选择其中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于是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踊跃发言。有学生提出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几)分之几”的问题。如: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学生一下子编出了十多道应用题来。这时,我鼓励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提问题?”在老师的鼓励下,又有学生把“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作为已知信息,又提出了“求一个数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真可谓一石激起起千层浪。没想到最后学生编的应用题竟达二十多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提问兴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渐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乐问的习惯。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竞争激励机制的运用,来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开展“积分设奖”的提问比赛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提什么问题和怎样提问题,把提问题当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学习的动力,从而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重视并坚持去做,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悦耳的提问声”定会常响于耳边!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教学月刊》;

2、《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谈数学教学中的问》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