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5岁上北大》选读(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5岁上北大》选读(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

徐安琪,1990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曾经历三次跳级,15岁北大附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徐安琪热衷于社团活动,创办“名校有约特训营”,以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提高成绩、突破自我;担任北大新闻网记者、记者团副团长,采访过多位外国元首。

奋发,从设定目标开始

你有目标吗?

或许,你觉得这个问题很老套。但是,能认真思考这个老套问题的人,并不多。

有些人认为,目标就是方向,他们常说:“我只要努力就行了。”这样的人,往往很努力,学习效果却很不理想。

有些人认为,目标就是口号,他们常说:“我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为社会作贡献。”鉴于“理想的大学”和“贡献”的概念都很模糊,他们也就得过且过了。

有些人认为,目标是定给老师和家长看的。于是他们通常会设定一些稳妥的“目标”,虽然每次都能达成,却没见成绩总体上有所提升。这样的目标形同虚设。

有些人认为,目标就是空想。他们设定的高远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于是,他们打心眼里不相信目标。

这些对目标的误读害了很多人。在我看来,设定目标时要考虑三个要点:第一,一定要相信设定目标是有用的,并且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目标反映的是自己内心最迫切的愿望,而不是潮流。第二,目标一定要具体。身处初中阶段,就要设定中考的目标,最好具体到考哪所学校,或考入哪个分数段。第三,目标一定要适合自己。目标不能过低,但也不宜过高。

在高井中学的两年时间,目标的设定对我而言太重要了。如果没有目标,再渴望上进的我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身边消极的力量同化掉。

在小学入学以前,由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就曾立志要上北大。这种想法,在我进入初中以后就更加强烈了。但是,考大学终究是六年以后的事。促使我设定自己初中阶段具体目标的,还是班主任杨老师跟我的那番谈话。

杨老师当时四十多岁,教数学。她行动快,浑身散发着火一般的热情。杨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性子直,有什么话都会当即说出来。表扬人时,她从不吝啬,甚至能让你感到不好意思;批评人时,她毫不留情,简直要把你说“穿”。

入学考试时,全班总共三十几个人,我大概排二十多名。

排名出来后,杨老师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徐安琪,你才十岁,居然就跳级考上来了,真厉害!但是,我必须要告诉你,你现在的情况很危险。本来基础就弱,如果你再不努力,还是这个成绩,那么三年后想上什么好学校都没戏。一分就一操场人,知道吗?到时候没有人会同情你年龄小!小心被人看了笑话!这样吧,我给你定个目标:三年后争取考上离咱们最近的高中。我相信你有潜力!努力吧!”

这番恳切的谈话,更加让我认识到:第一,我的现状,令人担忧;第二,老师对我很重视、很信任;第三,是该定个具体目标了!但是,杨老师给我设定的目标,是我的目标吗?

此时,我觉得,有必要把北大这个遥远而崇高的目标“分解”一下:在当时的情况下,要上北大,高考时我的排名大概要进入全北京市前四百。如果能进入一所在全市排名靠前的重点高中,并在其中名列前茅,那么,进入北大招生“备选范围”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当然,进入普通高中,也绝不意味着我没有希望。但是,为什么要把希望寄托在高中呢?难道我现在没有提高成绩的必要吗?何况,这不是个“想去就能去”的问题,得拿成绩说话啊!

于是,我开始在脑海中检索,哪些高中能符合以上的设想。当时的我,只想到了这几所知名度比较高的学校:四中、八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至于它们分别怎么样,我并不了解。不过,从名称上看,显然“北大附中”和“北大”的联系更紧密。“就定北大附中吧!如果我能考上,也算是为高井中学争光了!”我寻思道。就这样,我设定了自己在初中阶段的目标,这个目标远高于杨老师为我设定的目标。此后,我发现,北大附中每年在我们区平均只招两个人。

一瞬间,我明白了自己在初中阶段的任务与追求:考本校年级第一,都只是个起点而已,我必须在全区名列前茅!

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谭吗?

不!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都跳级了,我还有什么借口和顾虑呢?不超越自我,我对得起谁呢?我曾经获过不少奖,也曾多次成功地登台演奏古筝。这些经历,都证明了我是一个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人。而且,妈妈和杨老师都认为我有潜力。现在,该看我的了!

初中阶段的奋发便从此开始。正因为有了目标,我深知自己必须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把一分钟拆成几分钟用,把一天拆成几天用。

初中阶段在普通学校坦然地奋发图强,到定位考入高中名校,这二者其实统一于一点:能去哪里,只用实力说话,一切全靠自己;不管到哪里,摆正心态做人,绝不消极抱怨。

今天,你摆正心态了吗?你设定目标了吗?

拒绝传纸条

设定了目标的人,往往充满斗志、激情满怀。

但是,当宏观的战略进入到微观实施阶段,具体问题也随之扑面而来。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我们便会摔得很痛。

对于学习,我是很有兴趣的。对各门学科,我都很热爱,并不偏科。初中的课堂,虽然谈不上很有趣,但也绝不算乏味。而且,我时刻有刻苦学习的意愿,父母也很支持我。这些都是有利因素。

当时的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上课总是分心。

为什么上课会分心呢?原因很简单:总有人在上课时传纸条。当时在我们班里,传纸条的现象十分普遍。

其实,纸条里也没有写什么重大机密,不过是写纸条和接受纸条的人都特别享受传来传去的感觉罢了。往往,越是座位距离远的人,越要在课上传纸条。并且,大多数同学都要成为纸条的“快递员”。如实地说,我对传纸条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纸条传到手里,不传下去,便总觉得会“得罪”写纸条的人,也让之前那么多传递的人的工夫白费了。所以,刚进初一的我便糊里糊涂地选择了配合。

一节课,从我这里经手的纸条,少则两三张,多则五六张。每传一次,便会分一次心,而思路被打断一次后,需要几分钟才能重拾回来。可以说,传纸条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听课效率。不光我这样,周围同学也如此。但是,没有人愿意改变这种局面。

这样的日子持续着。由于听课效率不高,我的小测验成绩都不太理想。随着期中考试的临近,我愈发感觉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仔细一想:在课上写纸条让他人传,难道不是一种害人害己的行为吗?破坏秩序的人明目张胆,踏实本分的人却要战战兢兢,这正常吗?我为什么要助长这种不良之风呢?相比于我的目标,难道传纸条更重要吗?

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我决定撕掉虚伪的“面子”。心中的勇气战胜了曾经的担忧,改变的力量让我冲破习惯的怪圈。我决定:从此,拒绝给任何人传纸条。

下定决心后,当又一张纸条传过来时,我自作主张,把纸条扣了下来。那节课,我总共扣了三张纸条,课后便把它们放在了讲台上,让“收件人”自行认领。此后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同学们照样传,但会从路线上绕开我。经常传纸条的几位同学看到我,总是尴尬地笑笑,仿佛告诉我他们自知理亏。看来,我的措施很管用!

此后,我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绩进步得也非常快。或许是受到我的影响,渐渐地,班里其他几位比较上进的同学也开始拒绝传纸条了。一下子有几个人拒绝传纸条,班里的“快递链”也无法正常运转了。没出几个星期,传纸条这件风靡一时的事情便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流行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以某种方式帮助别人。但是,如果我们对是非缺乏判断,这种帮助往往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实际上,做一个有原则、有正气、有追求的人,远远好于做一个糊涂、平庸的“老好人”。

上课效率提高了,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安排中午大把的空余时间。

一般而言,在中午,我们花半个多小时就能把老师上午留的作业做完。之后,不少同学便闹腾起来。我本来就不知道做完作业后该干些什么,嘈杂的环境更让我迷失。于是,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和周围人聊起天来,话题一扯开,就忘了时间,直到下午的上课铃声响起。

有一天,我与妈妈谈起了中午的时间利用情况。

“你为什么不趁着中午这段时间去图书馆看书、预习呢?大好时光不能浪费啊!”妈妈建议道。

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学校有图书馆,但大部分同学从来都不去!我简直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好地方!如果我能每天抓紧时间做完作业,并挤出一个小时到图书馆看书、预习,我的成绩一定能迅速提高!

于是,从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我便开始“算计”着一分一秒的时间。通常,十二点下课后,我会第一个冲到饭堂,用十分钟吃完饭,绝不拖延。之后飞速回到教室,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当天上午老师布置的作业。在下午一点以前,我必然会到达图书馆,开始我的“每天一小时计划”。

利用图书馆的平台,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并自觉地预习了初二的课程。这里俨然已经是我汲取养分的最佳场所。在这里,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各种文艺评论、中高考满分作文、报纸期刊……这让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看得越多,便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对于那些伟大的灵魂,我永远存在着敬畏之心。预习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以后要学的知识都看懂了,眼前的知识就更好理解了。数学、物理、语文……我一科一科地前进,不断探索着初二的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初二的知识一点儿也不难学。年级是人为划分的,但知识并没有界限。很多障碍是我们主观想象出来的,是可以克服和跨越的。

晚上回到家,完成作业后,我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做课外练习。中午的“每天一小时计划”与晚上的学习相辅相成,使得我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有人对我说:“你学得太苦了。”真是如此吗?我从来没有透支自己的兴趣,只是沿着内心的方向前进。我学一个小时,感觉自己才学了十分钟;而有人学了十分钟,却感觉自己学了一个小时。你说,谁学得苦,谁学得乐呢?而且,我从未熬过夜,每天也能坚持锻炼身体,并在睡前留二十分钟放松身心。可以说,我的日子过得很快活。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悬梁刺股,也不需要呕心沥血,我们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用好身边的资源,用好白天的每一分钟,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并保持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这样,我们就进入了求知的良性循环,也就驶入了提升的快车道。

读者朋友,你是否也会为自己制定一个“每天一小时计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