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叶东侯与膏药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叶东侯与膏药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天津,以膏药出名的药铺,当属正骨科大夫苏益三先生后人所办的同德堂、健德堂、三德堂、钰德堂等苏家药铺。除苏家药铺外,天津还有一些小药铺,专门制售膏药,也为天津市民所熟知。

南市广兴大街有家叫王南山狗皮膏药铺的小药店,专门制售狗皮膏药。狗皮膏药主治风痹疼痛、四肢麻木,对闪腰岔气、跌打损伤也有疗效。有人以为狗皮膏药是用狗皮熬制的,其实不是。狗的毛、肉、骨、齿都可供药用,唯独狗皮不入药。王南山狗皮膏药铺是家夫妻店,1928年10月开业,店主叫余占明。1946年余占明去世,该店由余妻邢淑珍独立经营。

永安大街有一家1915年开业的老店,字号是生记益寿堂,店主是武清人孙仲三。益寿堂门脸不大,没有伙计,自制的丸散也没有多少主顾,后来就索性只卖膏药了。

小小膏药铺,至今尚被人们提起的,是卖“张大膏药”的同生堂。

早年南市三不管有一间门脸,门口挂着的牌幌上,画一贴膏药,门匾上书“张大膏药”几个字。店主是一位山东章邱老汉,名叫张鹤亭。这位老汉高门大嗓,会讲一套江湖卖药人的“生意口”,很能招揽顾客。“张大膏药”来自祖传秘方,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确有疗效。

张鹤亭在东马路南首路西,还有一爿同生堂药店,张鹤亭有时也在这里卖膏药,兼为患者治疗腿疾。

张鹤亭去世以后,南市三不管门脸归其弟张九皋经营,东马路同生堂由其子张殿举继承。

张鹤亭还有一个弟弟,名叫张九慎,是位中医师,生于1913年。张九慎后来从章邱来到天津,先在同生堂几处支店帮忙,后于1935年在河北大街开设同生堂慎记,制售家传膏药,兼行医看病。

类似这样的小膏药铺,还有不少家,像河北省武强人在南门西观海里开的益心斋,在小王庄开的益正斋,也都制售膏药,只不过武强人还兼卖眼药罢了。

熬膏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操作稍有不当,不仅报废一锅油,还可能烫伤人,甚至引发火灾。旧时药铺熬膏药,掌柜只让大同事主其事,其他人不得靠前。

炸过药料的一锅香油,需要继续加热熬炼。油温不够,谓之“嫩”,“嫩”则膏药太黏,贴在肩上会自己滑到腰间;油温太高,谓之“老”,“老”则膏药不黏,贴在患处粘不住,一动就掉。油之“老”“嫩”,老药工只须看油烟的青与白就可判定。

油温恰到好处,就该下漳丹了。下漳丹须迅速搅动油锅,务使丹油充分混合,否则热油外溢,把人烫伤,并引燃工房。

天津有几位老药工,是全市数得上的熬膏药高手。有个名叫孙明甫的老药工,他熬制的膏药不走不脱,七八年的老膏药不变质。还有一位叫郑信臣的老药工,能够熟练控制油温,所熬膏药不老不嫩,人人称好。大仁堂副经理吴秀岩不仅擅长做药酒,做膏药也是一把好手,他会掌握火候,控制油温,下丹时机准确,不仅膏药熬的好,而且摊出膏药又光又圆,分量不差分毫。

药业代代有能人出。上述孙、郑、吴三位老药工,都是清朝末年出生的老前辈,在他们之后,天津又出现一位堪称膏药专家的年轻人――叶东侯。

叶东侯,天津人,出生于1921年,父亲叶俊达是一位中医师。叶东侯小学毕业以后,仅读过一年中学,便到其堂兄叶东谟在沈庄子开办的达源国药社当售货员。工余之时,叶东侯曾在两所私人英文业校苦读英文,并钻研膏药生产技术。1942年8月,叶东侯与其兄叶东旭、弟叶广生共同开办鸿源堂,制售各种膏药。叶东侯好学习,爱钻研,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完整规范的膏药生产工艺。他按照生产季节气温不同、销售地区气候不同的特点,利用文火武火油温差异,做出适销不同地区、适用不同季节的膏药,很受各地患者欢迎。

1946年,叶东侯研制出一种解毒祛湿的红色膏药――朱砂膏,专治疮疖溃破,流脓流水。因此药疗效确切,解放后被收入天津中成药统一配本。

1966年,叶东侯与赵生弟、甄汉臣合作,完成了《中国黑膏药学》写作。

1978年,叶东侯与叶树生、李庆余合作,研制成功了牛黄降压丸,翌年被天津市卫生局批准正式投入生产。

叶东侯还曾于1956年研制出制造丸药的木板机;1964年参与过伤湿祛痛膏的研制,该产品1965年由当时的天津第四中药厂投入生产。著名的京万红烫伤膏,参与研制者,也有叶东侯。

一个做膏药的普通药工,一生取得这么多科研成果,真是了不起。

像叶东侯先生这样一生默默无闻的中药英才,后人是不该也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