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经典”走进孩子的心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阅读内容远离“经典”,大多为“文化快餐”;孩子们的阅读方式由传统文本转向电脑浏览,对于白纸黑字的课本越来越难以亲近。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像一出戏剧的引子或一个风景点的引道一样,先把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语言的殿堂,然后指出一条条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取得更大收获,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不断受到强度、密度越来越甚的信息包围里的学生对传统文本的那些修辞性很强的文字似乎缺乏阅读的耐性。如何唤起对相关信息的敏锐知觉,如何对海量信息作出即时性判断,维持获取新知的欲望,便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恰恰是对这种思考的一个很好的解答。她说:“主题教学就是要从精神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其要义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再通过对重点(最好是经典的)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能够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我在设计《牛郎织女》一文教学时,被男女主人公那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和极力冲脱封建统治的精神所感动。这时,在我的头脑中也出现这样一些人物故事:孟姜女万里寻夫哭长城、白娘子与许仙的人妖婚姻、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杜十娘怒沉八宝箱、崔莺莺与张生……通过阅读对比,我发现这些民间故事有着诸多的相同点,再结合对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思想的学习,决定用主题教学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民间故事。
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同行与学生的反馈,我认为主题教学乃至语文教学都应走进儿童的心灵。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儿童的心灵呢?结合《民间故事》主题教学案例,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理解?解读!――实现对话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教材为依托进行语文的教与学。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把理解教材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就出现了师讲生听的传道场面。今天,我们对学生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各不相同,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而这正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础。我们对课堂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是学生提升的主阵地,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心灵交融、智慧碰撞的场所……而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真谛!
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解读。教师不能执著于自己的文本解读,或强制灌输给学生,或试图矫正学生的文本解读。我们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双方解读的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解读的过程,明确学生与教师形成文本解读的差异,以便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我在设计《民间故事》这一主题教学时,围绕解读做了许多工作。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我在深入阅读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后,认识到这一主题的文本都涉及了爱情的话题。通过解读,发现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为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社会的权力代表作着顽强的斗争。这样的解读让我产生了短暂的思索――我应不应该将这些描写爱情的民间故事搬进课堂?我到底要对学生进行怎样的引领?这些文本中的爱情故事值不值得我们去研究?于是我又进一步解读文本,这些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追求的爱情都是崇高的、纯洁的,没有丝毫功利的东西,爱情在这些故事中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于是文本的价值之一已然在我脑中形成――这些故事中的爱情是美好的,我们要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当然,故事中的权力代表(秦始皇、王母娘娘、祝英台的父母、法海)在故事中不可或缺,正因为他们的干涉、阻挠,男女主人公与他们的对抗,才体现了不惧权贵、与专制统治作顽强斗争的精神,而这成了本次主题教学的第二价值――与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
教师对文本和教师对学生的解读到位以后,课堂上的教学对话才能成为可能。而事实上,由于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得每个人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而这正构成了师生对话的基础。
无序?有序!――追求简约
二十世纪,涌现了许多教学模式,可谓“绝招”迭出,“新法”竟举,以致“十八般武艺”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弄得许多语文教师顾此失彼,甚至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好,语文课似乎越来越难教了。有的专家认为追求浪漫――课堂教学是无序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愿意学什么就学习什么,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也有些专家认为教学应该是有序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引领甚至控制学习的内容和进程,使得教学更具条理性。
其实,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无序与有序,使得我们的课堂既有浪漫色彩也具理性色彩,从而追求一种精致而简约的课堂。因此,有许多专家就明确提出:要把课上得简单一些。这是一种境界,它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精致化、高效化。
主题教学,就其文本而言,是多篇材料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解读时,对文本的细节较为关注,因此,在交流对话时往往会陷入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困境。那么,怎样在语文主题教学中体现教学的有序性呢?我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对这一类民间故事的解读,确定了对话的基本话题――① 你觉得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美好吗?为什么?② 那些权力代表为什么要阻挠他们的爱情?③ 如果你拥有了权力,你会怎么做?而这三个基本话题也就成了本次主题教学的线索,使得本是沙龙式的无序对话成了重点明确的有序对话。而这种有序的对话过程,价值更在于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为简约,学生学习的指向更为明确,交流对话更为深入。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三个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表达。从本次主题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学得十分投入专注。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一切从简,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达到自悟、自通的目的。
组织?引领!――寻求提升
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儿童阅读理论专家钱伯斯提出了阅读循环圈的理论,提醒每一个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自愿的、渴望的、而最为重要的是――有思想的阅读者”的成年人,最需要了解的是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并致力于以他所说的阅读循环圈(选择――阅读――反应――再选择等循环圈)产生螺旋上升的力量,而不是干涉或压迫儿童阅读。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领选择”“帮助克服阅读障碍”“关注儿童的阅读反应”“促使阅读循环圈的上升”等作用。这表明阅读教学的内容与策略必须尊重儿童、亲近童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孟姜女”这个民间故事进行解读,许多同学对秦始皇这个权力人物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但有一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秦始皇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坏,我觉得他造长城是有原因的,因为他要抵御外来侵略者的侵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于是,为了让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更深刻,我设置了一个冲突:“是呀!秦始皇造长城花了无数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可是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却让孟姜女哭倒八百里呢?”接下来的讨论交流更激烈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对话。他们通过研读后,总结了这样的评价:“这个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首先从劳动人民方面来看:因为造长城,他们被折腾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十分憎恨秦始皇。因此他们在故事中编出了‘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的这个情节,表达自己对造长城的痛恨。其次,从秦始皇的角度来看,他造长城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国家的防御,避免敌人的长驱直入。可是他的做法却没有为老百姓考虑,致使成千上万的人死在了长城脚下。第三,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长城成了中国的骄傲!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理应得到后人的保护。”接下来的对话更具人文性,有学生当场就说:“要是我是秦始皇,我一要保护好自己的国家,二要爱护自己的子民。长城当然要造,不过,可以在减少人员死亡的基础上,放慢建造的速度。”
试想,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引领,又怎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他们又怎会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在主题教学中,教师除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语言?言语!――深化思想
在语文与人的发展的视域中,必须对语言与言语作品的工具本质进行追问。文论家刘勰说,“心声而立言,言立而文明”;刘熙载说,“文,心学也”等等。可见,语文的工具本质特征可以理解为:源自心灵、内表情思、外显造化、用于交际的工具。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儿童心灵与文本心灵的互动中,实现阅读教学促进人的发展。
《民间故事》的主题教学正体现了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魅力。教学中我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始,让他们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深处,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对立面,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了一体,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创造者。从始至终,孩子们深深被文本、老师、同学和自己感动着,他们走在精神的旅途中感动着,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这种感动。有位同学在对“梁祝”最后双化蝶谈感受时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的感情很深,他们彼此深深地爱着。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变成蝴蝶在一起。关于蝴蝶的歌曲也有很多,如《蝶恋花》《两只蝴蝶》等,由此可见,蝴蝶历来被人们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这个故事的结尾虽然有些凄婉,但我们更感到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还有一位同学在发表自己对白蛇与法海顽强抗争的感受时说:“法海作为权力的代表,对人间发生的这段‘人妖姻缘’非常反感,特别是当白娘子帮助许仙开了‘保和堂’药店,致使法海主持的金山寺的香火不旺了。于是,法海为了自己的利益,却打着为许仙着想的幌子,展开了一场破坏人间婚姻的战争。”
从学生的言语表达来看,情感和语言是同构的,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语言的情感是难以表达的。可以说,言语本身就负载着言语主体的、在特定语境时的思想、观念、情感等人文因素。言语是语言的运用,在运用中如何使工具和人文、语言和思想恰如其分、得体地和谐共振,同构共生,这是语文教学的个性追求。言语运用中折射着浓浓人文关怀、个性光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在关注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言语的积累和表达,促使学生的个性、人文照射下的言语更富有生命和活力,更富有质量和品位。
语文教学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语文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而只有实现对话、简约、提升、有思想的课堂,才能让语文学习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周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