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竞争与协同的博弈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竞争与协同的博弈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竞争与协作,各种行为活动都可归结为各类博弈,竞争行为与协作行为也是出于两种不同博弈的策略应对,即竞争博弈与协同博弈。竞争博弈与协同博弈是社会中非常普遍的博弈类型,在博弈目标、博弈收益、博弈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了解竞争博弈与协同博弈区别的实质,可提高决策的理性程度,引导竞争向协同转变,在博弈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关键词:竞争博弈;协同博弈;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073-02

竞争博弈与协同博弈事实上是出于博弈方对博弈本身的分析,以及对对方策略选择的判断,采取的竞争或协同的策略过程。竞争的存在可以推动发展,但也可能会产生冲突,冲突就有可能导致利益受损,一方受损甚至两败俱伤。合作可以共享资源,依靠集体理性合力创造更大的利益,在此过程中也满足自身的利益,互利共赢。竞争博弈与协同博弈之间存在区别和联系,也存在相互转化的潜在条件。

一、博弈策略目标——冲突与合作

冲突是人类灾难的主要源泉,合作是社会繁荣的先决条件。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博弈专家——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在颁奖时评委会主席讲到:“为什么有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可以和平地解决冲突,而一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却不断地被冲突困扰呢?”社会科学一直试图解释冲突与合作的基本原因,且寻求其解决的路径,然而累累不及,而博弈论重构人类互动行为的分析研究,给人们一种新的方式方法,许多冲突与合作的问题将得到解决的路径。

竞争博弈与协同博弈出现竞争与合作的原因,与博弈策略的目标紧密相关。竞争博弈起于冲突,博弈策略是为了应对冲突,冲突中各方保持独立性,并思考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在冲突中取得优势,为保证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协同博弈起于合作,博弈各方存在共同利益,为了共同利益可以建立约束各方行为的契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各方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间接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仅从博弈策略目标角度讲,合作肯定是社会普遍承认价值观。从政府管理社会的角度,讲求多元治理,即多主体在形成的合作网络中,共享资源,共同治理社会;从社会自治角度讲,各自治主体在充分沟通,信息和资源共享前提下,实现合作自治;从个体角度讲,取得成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合作,借助优势整合的力量获取集体利益,并完成自己的目标。所以从合作出发的协同博弈,应该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博弈。

二、博弈策略收益——零和与变和

博弈各方的博弈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收益。对收益的追求决定了博弈策略的选择,但博弈结果的收益性往往存在偏差。在现实社会中,其本身就包含了冲突与合作两种截然不同的博弈策略,在博弈过程中并不仅仅存在冲突,同时还包含着潜在的合作因素;同样合作中也包含着潜在的冲突因素。人类的天性是驱利避害的,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行为结果是一种囚徒困境,囚徒困境之下竞争的整体收益为零和甚至负和,合作的整体收益为正和。

最有说服力的是“公地悲剧”:某一村庄有六个农夫,每个农夫拥有一头重1000磅的牛,在公共草地放牧,即总重量为6000磅(6头牛)。如果公共草地每增加一头牛,则每头牛将减少100磅重量。如农夫A增加第二头牛,总数为7头,每头牛的重量为900磅。农夫A拥有的重量为900×2=1800磅。如其他五位农夫也都增加一头牛,牧场将有12头牛,每头牛重400磅。每个农夫牛总重量却只有2×400=800磅。很显然,如果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肯定选择后者,即出现囚徒困境现象。所以,人类社会竞争冲突,甚至不择手段时有发生,最后从整体收益角度讲是一种零和博弈,甚至出现损失,成为人类灾难的主要源泉。如果人们能够采取合作,在合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的收益型将为正和,是一种变和博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传统理论与实践已无法应对。而博弈论中的合作思维、目标取向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在博弈过程中并不仅仅存在冲突,同时还包含着潜在的合作因素;同样合作中也包含着潜在的冲突因素。从某种角度上讲,博弈论就是研究理性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理论。

三、博弈策略关系——对立与依赖

博弈过程中各方之间呈现为各种关系,竞争博弈与协同博弈体现出来的便是对立与依赖。竞争博弈起于冲突,冲突之下必然是紧张的对立关系,利益的相互对立,要求通过博弈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利益。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所采取的博弈策略,所以博弈策略的制定往往维护自身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的利益获取,这会加剧对立关系。协同博弈起于对共同利益的追求,博弈方会通过合作来争取更大的整体利益,再通过分配来增加自身的收益。合作越成功,他们的收益相应越大,收益越大反过来又促进他们的合作,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合作共赢的关系。

在一个博弈中,对立与依赖是否会相互转化,博弈方相互之间又如何影响这种关系。其实在以上的公地悲剧博弈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最后纳什均衡会出现在哪一点?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可以思考两点:一是谁使用“强势威慑”。博弈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博”谁更有威慑力。假设博弈双方存在竞争冲突,双方都可以采取不合作,或者合作。如果都不合作,利益都受损的可能性很大,而达成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双方都合作,则冲突爆发的可能较小,而最终合作达成分配协议的可能性很大。在许多情况下,双方是可以协调的。在这个博弈中,假设博弈甲可以先行承诺自己的策略,如博弈乙不合作则自己也不合作。然后博弈乙观察博弈甲的行动而选择自己的策略;二是谁使用“限制行为”。托马斯·谢林在《冲突的策略》中引入一个新理念,认为主动约束自己随意性和主动性反而会增强自我主动性,即通过限制己方的行为来向对方传递明确的信号,让对方了解已方将如何进行选择,以便实现双方的合作。有时“主动限制自己的自由反而会获得更加自由的空间”。在博弈各方中,参与人可以相互告知对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进而达成均衡。如果参与人自己不能沟通,第三方可以提议—个均衡解,这个均衡使得任何一方都没有理由不去执行。所以,对立和依赖关系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策略引导其转变。

四、博弈策略理念——竞争与协同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竞争博弈,但从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和避免竞争中资源浪费角度,协同博弈优势不言而喻,竞争博弈向协同博弈的转变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价值观。罗伯特·奥曼认为,在“囚徒困境”博弈过程中,即使双方存在短期利益冲突,只要博弈重复进行,就能达到“合作”的均衡解,这一重复博弈的结果称为“无名氏定理”。合作的长期利益大于短期利益时,才会出现协同博弈,相反,则会出现非合作博弈。也就是说,博弈方为了获得合作的长期利益,愿意抵制欺骗的一次性博弈(所获利益)的诱惑。在博弈过程中,人们都为自己寻求利益最大化,其实合作是一种可以创造博弈各方“共赢”、利益最大化的有效的方式方法。一般来说,非合作博弈(强调个体理性)关注的是人们交互的短期关系,合作博奔(强调集体理性)关注的是人们交互的长期关系。而人们的交互方式更多是长期(重复)关系,也即合作关系。2005年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颁奖词提到:“在现实世界,长期关系比短期关系更加容易合作,并且具有效率更高的博弈结果,因此一次性博弈往往有失偏颇。”

2005年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提出:“重复博弈加强了我们对合作条件的理解。为什么在参与者越多、互动越不频繁、关系越不牢固、时间越短、信息越不透明的背景下合作越难维持?”罗伯特·奥曼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合作关系的维系远比一次简单的机遇来得容易。因为,只有重复博弈,人们才会从长计议,也才会避免人们的短期行为,避免追求个体理性最大化。并且这种重复博弈是无限重复博弈。因为,有限重复博弈并不能带来合作。假设我们采取倒退方式:在第N次(倒数第一次),两个人会选择不合作(因为博弈即将结束),从而在第N一1次,两个人也将选择不合作;从而在第N-2次,两个人还是会选择不合作……从而第2次,两个人会选择不合作;从而第1次,两个人选择不合作。那么,可以得出,无论重复博弈多少次,只要是有限的博弈,理论上合作都不可能实现。如果重复博弈是无限的,倒退方式就不起作用,而只能使用顺推方式来选择策略,此时无限博弈才会起作用。

美国著名行为分析专家、科学院院士罗伯特·阿克谢罗德(Axelrod)在1980年做过一次竞赛实验。竞赛实验邀请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数学等专家14人参加。参与者都设计出自己的策略方案,一起进入计算机进行150次的博弈。博弈的计分:如双方都合作各计2分,双方都不合作各计O分,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合作计-1,不合作计4分。竞赛最后获胜者是加拿大多伦多心理学家阿纳托·拉帕波特教授。他的策略方式是“先做好人,以牙还牙”,即与对方第一次博弈时选择合作,如果对方上次选择合作则自己本次选择合作,如果对方上次选择不合作,则自己本次选择不合作。该策略试图通过惩罚对方,迫使对方不能偏离合作的轨道。为了证实竞赛实验的结果的非偶然性,1984年阿克谢罗德进行第二次竞赛实验。第二次竞赛收集了62个程序,但拉帕波特的“先做好人,以牙还牙”策略仍然是赢家。竞赛实验说明,在博弈过程中,你应对不合作者给予惩罚,这样试图把对方拉回到合作的轨道。在现实中,你投之以桃,我就报之以李,明确你是一个有恨必雪、有恩必报的人,这是优势的合作策略。为何此有限重复博弈会带来合作?其原因是,正如博弈专家克莱伯斯证明的:即使是有限博弈,只要次数足够多(关系维持足够长),那么人们有动力通过合作行为树立起合作的声誉来获取长期的好处。所以,构筑社会重复博弈关系,倡导协同博弈理念,建立“有恩必报,有恨必雪”的约束机制,促使竞争博弈到协同博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