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市伤民黑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市伤民黑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年前,当超级市场(简称超市)由异域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有谁会想到,中国人沿袭多年、在农贸市场和百货店、供销社、杂货店购买食品和日用品的消费习惯,会一下子发生急速转变,形成了更愿意乐此不彼地在各类大小超市中忘情购物的消费模式。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民众由此便同超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某些中外超市,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超市的信任、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及人们维权意识淡薄等空隙,欺诈、坑害消费者的猫腻屡见不鲜,超市伤民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超市黑幕触目惊心

各类超市光鲜外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诸多欺诈坑害消费者的陷阱。归结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是价格陷阱

玩价格陷阱牟利,是一些超市黑幕的重头戏。

变脸绝招,包装一变价翻番。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以“开心购物”为核心价值观的知名跨国零售连锁企业“家乐福”超市的价格陷阱,看罢不禁让人惊叹。郑州市“360家乐福”超市地处郑州广场闹市区,生鲜食品柜台口味好的柴鸡销量很大,而三黄鸡,价格虽低但却很少有人问津。因为这家超市生财有道,于是他们通过简单改变包装的办法,将定价6?郾98元/斤的三黄鸡,换上柴鸡的包装袋,摇身一变,成了11?郾98/斤元的柴鸡,致使售价翻番。

噱头骗人,诱你上当没商量。名为降价,实则涨价。如一套皮衣实际价格仅500元,而经营者却虚标出原价为2000元,现价1000元,以“跳楼”、“处理”、“血本无归”等煽动性语言,诱骗消费者购买。

撤场谎言,削价处理全是假。有些经营者花样翻新,还常以撤场、停业等,谎称削价来兜售商品。我们不时会看到一些商家挂上“本超市停业,最后两天清仓大甩卖”的牌子。过了两天,那块牌子仍挂在那里。一些商家谎称停业前最后一天营业,但过了七八个月仍然还在“最后一天营业”。

某些超市为了加大同类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促销力度,或加大大包装商品的促销力度,故意将另一容量或小包装商品的售价大幅提高。让你有一种拣了便宜的感觉,于是便去纷纷购买或多多购买。如酱油、饼干等都有此类现象。

二是促销陷阱

在消费者购物潮中,为让消费者舍得掏钱包,不少商家总是绞尽脑汁,各出奇招,设下促销陷阱,引诱消费者自觉往里跳。

抽奖促销逗你玩。一些超市经常举办一些抽奖促销活动,但在结账时,消费者却发现奖品也要收费。对此,各超市的解释非常相似:这只是成本价而已。但消费者发现,所送的奖品多为假冒伪劣。简小姐在一家超市购物已超百元,参加了该超市举办的抽奖活动,简小姐抽中了一幅画,超市称价值1500元,有保存价值,并告诉简小姐要是她想把这幅画拿走,只要再交150元的裱画费就可以了。几经咨询简小姐得知,该画的市场价其实只有几十元。简小姐非常气愤,多次找到商家,但商家一直推诿。

捆绑销售猫腻多。许多超市把快要过期的(临期食品)酸奶和饼干捆绑在一起销售,美其名曰“让利促销”。消费者叶先生在某超市购买了一包促销饼干,上面捆绑了一瓶酸奶。叶先生回家一看,酸奶第二天过期。何小姐投诉说,近日在某超市发现惠氏奶粉正在捆绑特卖,两罐不过60元。这些奶粉若在平时卖,一罐售价就得要60元以上。何小姐动了心,马上买了6罐,回家之后发现已全部过期。在一些超市的促销活动中,商品重要信息常会被促销包装“包”住,让人难以辨认。“买二赠一”买的是近期的商品,赠的却是快要过期的商品,或者是买的赠的都是快要过期的商品。

还有捆绑的商品大多是劣质商品,甚至是三无商品。北京的张女士在某大型超市购买了一种名牌饮料,促销期内两瓶捆绑了一个不锈钢小盆。几天后一个晚上,张女士用小盆泡黄豆,准备第二天磨豆浆吃早点,随手就把盛满水的小盆放在了一个新买的家具上。结果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新桌子中间接缝处裂开了,原来罪魁祸首是泡豆的皮薄如纸小盆,其底部有一个沙眼。整整一盆水,一夜之间全漏光了。 返券模式设圈套。超市利用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浪费的心理,发明了购物返券的促销模式,其根本目的不是对消费者提供什么优惠,而是套牢消费者,让持券的消费者欲罢不能地永远成为其客户。

三是品质陷阱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质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有资料显示:我国80%以上城市居民的生鲜及熟食品在超市购买。而超市所销售的生鲜及熟食品的品质到底如何呢?同样问题不少。

过期食品“复活”有方。超市的生鲜区,肉类产品上面有包装日期和最佳食用日期。按照规定,过期的生鲜食品不可再销售必须下架。据央视今年3·15晚会报道,有暗访者在“家乐福”超市购买了一盒鸡胗,做了记号,然后将这个做了记号的鸡胗退了货。第二天早上一开门,该暗访者再次来到生鲜冷柜前。冷柜内一共摆了四盒鸡胗,他便将其全部买下,逐个打开包装,惊奇地发现前天做过记号的鸡胗全部分散在三个包装盒里。也就是说,这些过期鸡胗打散之后被重新包装上柜销售了,而包装日期则变成了当日。

“长寿食品”,永不下架。一些超市除了通过变更日期的办法,让生鲜食品永不过期外,还出现了已经过期10年的食品仍然在销售的奇闻。3月12日上午,一名消费者在杭州一家超市选购食品时,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味丹”牌排骨鸡面的包装袋上竟有“即日起至1998年2月28日止可安全食用……”字样,据此推断,这种方便面至少已出厂10年了!这家超市成了“收藏家”;“十年珍藏版”的“长寿”方便面让这家超市颜面扫地。

美容食品,“色”诱顾客。为食品美容,用光鲜的颜色来掩盖商品低劣的品质,是一些商家惯用的、坑害消费者的陷阱之一,曾引起总理重视的上海华联超市销售染色馒头事件,就是其中之一。最近,有消费者在福建宝龙一家超市购买了几公斤表皮光亮的鲜橙子,放了几天后,竟然流出了红色油漆状的蜡油。消费者找到该超市经理讨说法,让人惊讶的是,超市经理竟坦然地说,这是用红蜡浸染过的,为了卖相好,水果染色是超市的正常程序。

四是份量陷阱

今年3·15期间,从各地消费者的投诉情况来看,超市在商品份量上,短斤少两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广州陈先生说,在海珠区前进路一家超市购物时,按照每斤0?郾78元的价格购买了两个玉米,经过超市电子秤秤重被计价为1?郾56元。陈先生回家后越想越不对,两个玉米怎能有2斤重呢?于是在附近的另外一家超市重新秤重,结果发现只有8两多。陈先生找到这家超市要求讨个说法,但是超市登记了情况之后,就一直没有下文。陈先生说,总不能为了两个玉米去打官司吧。白小姐在一家超市一次性买了400多元钱的食品和日用品,回家后拿起小票仔细核对发现,她明明买了3瓶橙汁却收了5瓶的钱。有些超市就是利用消费者对计算机收费系统的盲目信任而多收钱款的。今年3·15期间,天津技术监督局稽查大队大面积排查了多家超市,结果发现大部分自行包装的食品都缺斤短两,鸡鸭等酱制品标注的净含量基本上都是皮重,而非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