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稻稻瘟病识别与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稻瘟病识别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症状识别

水稻稻瘟病根据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5种,我们地区以叶瘟、节瘟、穗颈瘟为主。

(1)叶瘟:叶上产生的病斑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在形状、大小和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

a、慢性型病斑:此病斑为常见的典型病斑,由最初的褐色或暗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背面有白色霉层。

b、急性型病斑:多发生在叶片徒长嫩绿繁茂地块和天气阴雨连绵之时(一般在7月中旬以后开始发生),病斑暗绿色是微粒点状圆形,逐渐扩大发展很快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急性型病斑一旦出现,每天成倍增加,如果遇阴雨连绵天气3~5天叶瘟将大流行。在天气转晴后或气候干燥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c、白点型病斑: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可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白点,不产生孢子。在分蘖盛期,气温达到20℃时,天气预报又有连续阴雨,4~6天则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型病斑。

d、褐点型病斑:常在气候干燥时,在老叶或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小点,斑点通常局限于叶脉间,病斑不产生孢子,无传染的危险。如适温高湿,有时也会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2)节瘟:多发生在抽穗期,在节上发生褐色小点,逐渐环形扩大,节部变黑,向内凹陷,易折断,发生严重时造成白穗。

(3)穗颈瘟:穗颈上部为淡褐色病斑,边缘有水渍状褐绿现象,向下、上扩展,长达2—3厘米的长斑,发病早的造成自穗,发病晚的则成熟度下降,秕粒增加,穗部的枝梗及小枝梗也可受害,变为灰褐色。

2、病原

稻瘟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梗丛生,不分枝,我省有7种群15个生理小种。菌丝发育温度范围为8~35℃,适温为25~28℃。孢子形成以饱合湿度为宜,87%的相对湿度则不能形成孢子。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散落地田间的病稻草及病瘪粒为重要的初侵染菌源,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浸染。

4、发病条件

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施用氮肥量过多,栽培密度大,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遇阴雨连绵。日照少,平均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85%以上,叶瘟易流行;在水稻抽穗期遇低温、阴雨、寡照天气,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5、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首先要选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垦稻10、龙粳14、垦稻12、龙粳12、东农99—21等。其次要种子消毒,先进行25%盐水溶液选种,然后用25%使百克20克稀释500-~800倍液浸稻种40~50千克,以药剂没过种子为宜,经常翻动,使药液浸种均匀。合理施肥也是减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因素,在公顷施用氮肥(尿素)250公斤情况下,基肥占30%,分蘖肥占40%,穗肥在穗苞茎分化时(约6月20日前后)应根据水稻长势而定,若长势繁茂可以不追或减量到10~15%。栽培管理方面也要做到浅水灌溉,这样能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2)药剂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防治。7月中旬开始查田,重点查长势繁茂的地块。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打药封锁。田间大面积发病初期应用药剂防治。目前采用的药剂为40%富士1号,每公顷用1050~1500克,对水20~30千克喷雾。近几年稻瘟病发生主要体现在穗颈瘟,叶瘟发生较轻。因此,应特别注意7月末、8月初低温、多雨、光照不足的年份,对氮肥用量过高,密度过大,氏势繁茂的地块,对穗颈瘟要进行预防。可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各喷1次荮。使用药剂为75%三环唑每公顷用1050~1350克,兑水20~30千克喷雾。或用25%使百克每公顷450~600克。喷药时应躲过水稻开花期,最好在上午8点之前或下午6点以后用药。

(作者单位:154300黑龙江省桦川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