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今年为何灾害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今年为何灾害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7月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多变,灾害频发,登陆热带气旋较历史同期明显偏多,重庆、川东等地遭受罕见的持续高温热浪袭击,是今年夏季突出的两大自然灾害。

沿海地区:台风频频量陆

到8月中旬,先后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它们是“珍珠”、“杰拉华”、“碧利斯”、“格美”、“派比安”、“桑美”、“宝霞”。登陆热带气旋明显偏多并呈现来得早、强度强、路径怪的特点。

多年台风资料表明,登陆或严重影响华南的初次台风平均时间是6月20日前后,但今年5月中旬,华南地区就迎来了第一个强台风――“珍珠”。今年初次台风出现时间之早、强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移动路径之怪异历史少见。

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我国长达5天。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6省普遍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粤北、粤东的部分市县日雨量超历史记录,达到百年一遇水平。“碧利斯”深入内陆生命史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它导致的降雨强度之大,洪涝、滑坡、泥石流以及局地大风、雷电等灾害之重,实为历史少见。

今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于8月10日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登陆时最大风速达到68:~/秒,是50年来正面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超强台风“桑美”具有风速大、降雨集中的特点。在“桑美”登陆前8小时,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签署了《中国气象局台风应急响应命令》这是我国气象部门第一次进入一级气象应急响应状态。

重庆、四川:极端高温干旱

2006年人夏以来,重庆、四川等地均出现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特别是7月中旬以来,重庆、四川东部等地出现罕见的持续高温热浪袭击,导致伏旱迅速发展,据气象资料统计,7月四川全省平均气温为27.5℃,较常年偏高2.4℃,为6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而平均降水仅为173.8毫米,较常年偏少15%。截至7月底,全省有3249.5万人受旱灾威胁,其中239.3万人、304.3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244.87万公顷。干旱最为严重的遂宁市连晴少雨高温天气已持续两个多月,6月21日一7月26日降雨仅为32.9毫米,为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最小值。面对日益严峻的干旱形势,8月11日,四川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首次启动Ⅱ级抗旱响应,同时首次I级(特大)干旱红色预警。

8月15日重庆最高气温更创下今年最高值:重庆市43.0℃、涪陵43.5℃、万洲区42.3℃、奉节41.3℃。截至8月15日,重庆已经有2/3以上的河流断流,长江重庆段水位降至10年最低。低水位造成多班轮渡停航,所有水库的配套电站均已停止发电。

“风调”才能“雨顺”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东濒太平洋,受到世界上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的影响,除深处内陆的西北地区外,季风盛行,气温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降水有雨季干季交替。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一带冬季风的影响,盛行西北风,天气寒冷干燥,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或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我国从南到北先后进入雨季,春、秋两季是冬,夏季风的交替时期,天气多变,尤以春天最为明显。

代表夏季风主力位置的副热带高压的范围很大,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重要系统。它呈顺时针旋转,其西侧是偏南气流,将我国南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的暖湿空气带到大陆。亚洲北部存在稳定的阻塞高压,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我国。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偏西南暖温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交汇在副热带高压北部形成一条宽可达数百千米、长可达三、四千米的条形雨带,是我国各地雨季主要降雨带。副热带高压所控制的地区,由于空气下沉增温的缘故,往往是晴朗无云的好天气。

我国的雨季长短起止,主要决定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进退,北抬或南移,西进或东撤,对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及旱涝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旦脚步反常就会引起大范围的旱涝灾害。可见,“风调”才能“雨顺”,只有代表夏季风主力位置的副热带高压进退正常,雨带分布才能正常,免除早涝之灾。

今夏为何自揣灾害频发

今年我国南方台风频频登陆,四川、重庆极端高温干旱出现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例如暴雨、大暴雨出现的频率增加,台风强度增强、登陆台风的破坏性增强、移动路径异常,极端高温热浪频繁出现,近些年我国华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持续十天以上的强度大、范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

造成今夏自然灾害频发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今年冬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偏高,使得东亚季风活动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西偏强,增加了向我国大陆输送的水汽,同时诱导台风频繁发生,并增加了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登陆和西行的几率:而对于我国川东、重庆地区而言,强度异常偏强的西太平洋副高与青藏高压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登陆台风阻挡了西太平洋副高的东退南撤,使副高持续稳定影响重庆、四川,下沉气流盛行,降水明显偏少。

“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今年入夏以来一反常态,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多雨天气,其中7月降雨天数达27天,比近30年平均降雨天数多了近一倍。所以有人发开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南涝北早”要转变成“北涝南旱”?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进入90年代以来,该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

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早”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并没有南方明显。

链接: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我国于今年6月15日起正式实施新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根据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将热带气旋分为六个等级:最大平均风速达到10.8~17.1米/秒(风力6~7级)为热带低压;达到17.2-24.4米/秒(风力8~9级)为热带风暴;达到24.5~32.6米/秒(风力10~11级)为强热带风暴;达到32.7-41.4米/秒(风力12~13级)为台风;达到41.5~50.9米/秒(风力14~15级)为强台风;达到或大于51.0米/秒(风力16级或以上)为超强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