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正逐渐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基于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从养老保险支付压力、家庭社会养老负担和劳动力供需矛盾,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开发成本和劳动形式转变分析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求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献言献策。

【关键词】 老年人力资源;政策;社会认同

一、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

1.退休政策陈旧。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始于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该条例中明确规定,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0周岁,对从事特别重体力劳动等特殊工种可以提前5年退休。1955年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暂行办法》中,又把女干部的退休年龄规定为55周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到现在,我国的退休年龄政策一直沿用了60年,就现实的情况来看,这种“一刀切”退休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人们寿命的延长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不相协调。

2.法律法规缺位。由于老年人处于退休状态,受劳动体制政策的约束力不强,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呈现出较强的自发性、间断性和分散性。我国虽然在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为老年人平等的享受发展权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其中的规定过于笼统,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可操作性不强对。另外,对于如何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政府的制度和政策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实施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力资源的有序开发。

3.社会认同较弱。首先受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影响,社会对老年人力资源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片面的认为老年人是体弱多病和意识老化的象征,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强度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其次由于当前我国的失业、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人又缺乏对现实状况的审视,没有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结构性失业,错误的认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会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与青年人共抢“一碗饭”。

4.自身条件所限。一方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自身机能的老化,老年人难免会出现知识更新较慢,文化素质不高的弱点,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虽然正在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普及,但大多停留在休闲娱乐和兴趣培养的层面上,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知识技能培训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潜力。

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应对养老金支付压力。由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退休年龄不变的前提下,庞大的老年人口所需的养老保险金已经对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养老金空账规模在2009年已经达到了1.3万亿。(见图1)所以适当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既可以增加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来源,扩充个人储蓄积累资金,减轻对养老保险金的依赖,又可以将老年人的技术、技能、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从新投入到市场经济之中,更好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从而扩充财政收入,增加基金积累,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

2.有利于减轻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伴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逐渐衰落,更多“空巢老人”和“4-2-1家庭”的出现对家庭养老造成巨大压力。面对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和日趋上升的老年抚养比,社会的养老负担已经空前加重。让一些自身条件允许的老年人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可以减轻子女对于家中老人的忧虑与担心,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生产之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退休后闲散在家老年人数量,从隐性层面上降低全社会老年人口的抚养系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国老龄化程度。

3.有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人才资源缺口和人力资本断层,低龄老年人特别是城市低龄老年人,绝大多数都经历过学校培养、一般培养、单位上的特殊培训等一系列的知识和技术积累过程,他们积累形成的知识技术等能量的释放是巨大而持久,即使到了退休年龄,知识和技术产生的边际收益仍然没有结束。因此,大力开发适龄老年人口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调动老年人丰富的“才智”资源,弥补我国高技术岗位的人力空缺,还可以通过发挥老年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年轻人力资源的快速成长,为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

三、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预期寿命延长,人力储备巨大。由于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见图2)受退休年龄不变的影响,我国的老年人口不断膨胀,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开发的老年人力资源。有数据显示,仅在2004年我国65岁以前退休的人口数及65~74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口的劳动储备量就达到了15678.541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2.06%。这部分人处于低龄老年阶段,身体条件较好,思想观念较新,逻辑和创新能力较强,如果将其充分利用,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内在优势明显,开发成本较低。首先老年人通过几十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掌握着娴熟的技术与技能,这些往往是年轻劳动力所不具备的;其次当今社会的发展更趋向于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建立关系的前提是人情脉络的亲疏。老年人由于涉世已深,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这些优势必然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提供便利;再次新生劳动力投入新的工作往往需要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并辅之于时间的积累与消化。老年人受自身客观条件所限,选择职业时会更加慎重考虑,通常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领域,进而对于岗位来说投入的人力成本较小,见效较快。

3.科学技术发展,劳动形式转变。受科技快速发展的影响,人们的劳动形式已经逐渐从过去的体力劳动为主逐渐过渡到脑力劳动为主。身体素质等硬性条件在岗位录用中所占的权重逐渐变小,综合素质被摆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这从客观环境上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建议与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保障。由于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混乱,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致使部分老年人的劳动权益受到损害。应该尽快制定专门针对老年人劳动领域的法律法规,以维护老年劳动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另外,应该及时修改现行政策和法规(如《劳动合同法》)中对老年人就业的限制,通过政策的引导作用,带动适龄老年人再次就业。

2.分类区别对待,实行柔性退休。对于个人而言,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会因长期的劳动负荷选择退休后在家颐养天年。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劳动者如(教育、科研、医疗领域的从业人员),会因为自身条件或岗位需要更青睐于重返劳动力市场。为了开发老年人力资本,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实行柔性退休。企业员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根据自身意愿和企业客观需求,在与企业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决定员工是否可延迟退休和领取养老金。一方面这种方式以劳动者的年龄和健康水平为依据,使那些具有丰富劳动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者能够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他们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把本来固化的规定柔化,并将工作周期平行后移,将高素质人才的工作时间相对延长,最终使延后发放的退休金转化为教育投入,这样既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配置,又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老龄事业,规范人才市场。面对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首先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休闲娱乐、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事业,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需求。还应该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为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创造条件。尤其在设置岗位时,应优先考虑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生理条件,多提供环境较好、工作稳定以及风险较小的服务性工作,减少具有较高体力、耐力和压力的工作,使老年人特有的经验、技术、关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政府部门应该根据不同岗位需求的需要,建立老年人才市场,健全老年人才档案,开办老年人才招聘专场,对老年人实行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和老年人的双向交流提供便利。

4.革新教育体制,拓展培训内容。“适者生存”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老年人想更深入的参与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就要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学习、吸收更为先进、更适应时展的知识与技能。就我国现状来看: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固然重视发展老年培训事业,但大多局限于一些丰富老年人闲余生活的文体教育;另一方面对早年教育体制落后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知识体系并不健全。为此,应该改革目前的老年教育体制,在培训过程中适时增加生产性课程,通过对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自身原有的技术经验优势与时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满足部分老年人重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另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发挥街道社区的临近效用,将更多的课程放到街道社区开设,以方便老年教育培训的广泛普及。

5.树立正确观念,营造良好氛围。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通过技能和知识培训,逐渐培养老年人适应现实经济生产环境的能力,改变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消除其对改革的恐惧,提高自身对工作的信心。对于全社会来说,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努力改变“老年无用论”与“老年影响就业论”的消极影响,扭转年轻劳动力对老年人就业的偏见,在社会上形成重视老年人才开发的良好风气,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

参考文献

[1]廖力贤.对城市低龄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商界. 2008(11)

[2]马红漫.弹性退休需要“弹利”[N].科学导报,2010-10-25

[3]张宇,黄松等.面对“银色浪潮”的选择―浅析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J].特区经济.2005(5)

[4]孙中华,张立波等.完善我国城市老有所为实现途径的研究――基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