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数学实践,渗透爱国主义精神,获得德育、智育的“双丰收”。

关键词:初中数学 爱国主义 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5

新的《课程标准》对德育教育有明确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然而,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却忽略了利用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必然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形成空白区。

在大中小学校的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承担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初中数学教师也不能例外。那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研究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教学,并更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1 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给他们,而且要通过教师自身的语言举止、气质性格和思想道德素养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能够科学地组织和优化教学过程,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事,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思想传授给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每位数学教师要有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并能够以端庄的举止,文明的语言,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心里对“无声的老师” 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并在老师榜样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爱国主义精神。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

即有意识地发掘数学学科中显性或隐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和内容并没有明确的显现,这就需要每位数学教师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教材,拓宽思想,挖掘教材中隐含着爱国主义的因素。教学过程中,在对知识的分析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其中。

如,数学教师讲利用正切函数值解直角三角形时,便可以引用中国古明的利用秆子影长确定季节和时令的历法作例证,利用“四环节法”,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对于历史、地理等具有很强的显国主义因素的知识,又采用“联系比较法”,扩大和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再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可以搜集一些国内外相关资料,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我国西周的商高发现这个“定理”时,要比欧美各国早近五百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数学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如此一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3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数学实践,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电子课本第23章“心对称图形” 课外练习第二道练习题中,笔者认为教材编写时应该把题目中的汽车标志更换成我国国产车的汽车标志,如:“一汽汽车标志”,“中兴汽车标志”,“长安汽车标志”等。笔者如此安排后,让学生回去上网查找这些图标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既了解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内涵,又了解我国汽车的发展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再如,在讲授圆时就可以把集体主义渗透到这个知识点中。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可以启迪学生:你们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班集体就像一个圆,集体形象和荣誉与你们的努力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循集体纪律,就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灵活使用方法,只要数学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通过教材采取有机渗透,使德育因素有机结合在学科内容的教学之中,这样便达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教育目的。

作者简介:程义平(1966-),男,布依族,贵州开阳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贵州省福泉市教育局,贵州福泉 550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