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声誉风险管理应有“治未病”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声誉风险管理应有“治未病”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管是北京银行的“4・17事件”,还是近期的高州事件,都充分说明现阶段银行业正面临更大的声誉风险挑战。在新媒体快速崛起、银行负面舆情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银行要想有效管控声誉风险尤其应有“治未病”思维

古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医生,不是对已经发生的疾病进行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前将之预防在萌芽状态。同样,银行业在进行声誉危机管理的时候,也应有这种“治未病”的思维,建立预警系统,筑牢声誉风险防线。

在以往,银行业加强舆情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与主流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在“全民记者”的时代,由于新媒体提供了充分的民意表达渠道,任何一位客户在与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不满,都可能通过新媒体的发酵而对银行声誉造成损害,这无疑加大了舆情管理的难度。与其在危机发生后公关,不如扎实做好防范工作。

要将“治未病”的思维贯穿在声誉风险管理过程中,银行首先应对各业务领域、各操作环节可能存在的声誉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从制度设计、临柜服务、业务流程等各方面查找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潜在不利因素,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加强应对声誉风险事件的模拟演练,自上而下明确声誉风险管理职责和处置预案,让员工熟知当声誉风险发生时应如何应对。此外,银行还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实现对负面舆情的收集、风险预警、信息和舆论引导。

然而,即便是机制相对健全、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大银行,也难免会遭遇声誉风险的“突袭”。当声誉风险发生后,银行也可以运用“治未病”思维,通过预见声誉风险事件的阶段性进程,提前做好准备,以更好地化解声誉风险。其实,任何声誉风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以至最后平息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潜伏期、开始期、爆发期、消退期及善后期,每个阶段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也需要不同的应对手段。而要判断声誉风险处于哪个阶段,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通过新媒体进行相关的舆情监测,判断出声誉风险处于哪个阶段,并预见其即将向哪个阶段转化,就可以更好地做好预案,从而更好地化解危机。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事后补救,不如事先预防。银行在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舆情管理与品牌重塑的过程中,时刻谨记“治未病”思维,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