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于这门课的界定。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在教授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时要更注重对教材的人文性的开发。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把这些地理知识仅当作知识来教,导致地理知识与品德目标的割裂,把品德课上成了地理课,品德课原本该具备的情感性消失殆尽。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地理题材 情感体验 情理交融

“地理”是从空间角度出发来看人类事物的。地理与品德课程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操作却困难重重。

一、天光云影共徘徊--课堂场面引困惑

镜头:这是一位老师在教授三年级下《世界真奇妙》中的片段:先介绍了“日本的樱花、墨西哥的仙人掌、荷兰的郁金香”,接着就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国花”。毕竟是才三年级的孩子,一个个都愣在那儿不知所措。无奈之下,只好出示自己课件上的各种花卉:牡丹--中国、矢车菊--德国、玫瑰--保加利亚、鸢尾花--法国,学生只有“哇哇”地惊叹于花儿的娇艳,个别孩子甚至连“鸢尾花” 、“矢车菊”等花卉的名字都叫不顺。

二、山长水阔知何处--深入反思追其缘由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品德课中地理题材的教学出现了这种现象呢?

1.教师因素:教师在教授品德课时主要呈现出来以下错误倾向:把品德课中的地理当作知识来教,认为地理本身不含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素。

2.教材因素:课本上的知识点细而分散,穿插在各个年级的各个单元中,没有多少东西拿来就可以“讲”,无法获得情感体验和感悟。

3.学生因素:由于教材编写的零散、不系统,学生学到的就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

三、曲径通幽花木深--努力探究寻求策略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准确解读教材,处理好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的关系呢?

步骤一:删繁就简三秋树--把握教材目标,奠定情感基础

1.知教材:了解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了解这节课要完成的是本篇课文的哪些教学内容。

2.析学情:《世界真奇妙》这课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学生对世界各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不够完整,不够深入的。我根据这一学情,设计能力目标如下:初步能进行主题式的学习和研究,能主动去了解世界。

3.研课标:通过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再一次认真研读,进一步确定品德课及地理题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我将《世界真奇妙》这课的情感目标设置如下:感受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激发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

步骤二:花儿自开水自流--点燃心灵沸点,引感体验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也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推动、激励学习最有效的动力。

1.课前: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步获得情感体验

如有位老师在教授教科版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中《好山好水好地方》时这样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丘陵梯田、平原麦浪、梦里水乡、椰岛海韵这五幅图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地神奇美丽的风光,并让学生猜猜这些图片可能拍自祖国的那些地方以及这些地方的特点。

2.课中:妙用语言,引感,使地理课堂散发浓浓“品德味”

语言是一门艺术。

【案例】 鄂教版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游览祖国好河山》

师: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了祖国繁多的景象骄人的景观,它们点缀在祖国大地上,就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珠宝,装扮着我们的祖国妈妈!这些美景不但吸引着我们,还赢得了众多国外友人的赞赏和向往!(课件出示哈利波特:嗨,中国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哈利波特!早就听说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风景美丽,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中国一饱眼福了,就请你们介绍一下吧)!

在上述片段中,教师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课堂情境中,把学生熟知的哈利波特带入了课堂中,学生介绍时,教师适时点拨穿插。在活跃的地理课堂中飘散出来浓浓的“品德味”。

步骤三:为有源头活水来--搭建探究平台,强化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1.比一比--在比较中实现情理交融

【案例】

《交通连四方》一课,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以前的海外侨胞漂洋过海出远门是怎么去的,要多长时间;如今人们出门一般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等。

“交通发展给带来的变化”调查表

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自己在课前掌握的资料,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进行了知识的对比,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猜一猜--在猜测中感悟地理魅力

在地理题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猜时间、猜地名、猜人名等方式盘活课堂,表达情感。

步骤四:映日荷花别样红--联系现实经验,深化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1.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己(而不是教师或他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

如在教《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先让班上的学生在地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化身小导游进行介绍。

2.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

【案例】《我的祖国多辽阔》

这是嘉兴平湖的一位老师绝妙的课堂呈现:

师:班中,有冬天去海南旅游的同学吗?(6位孩子举手)

师:那谁来介绍一下,你冬天到海南旅游时是什么装扮?

生:去年放寒假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海南旅游。一下飞机,就感觉热浪袭来,我赶紧脱衣服。随后几天,我们一直都穿短袖的。

生:我们去海南时,是大年初一。妈妈带的都是长袖T恤,可一到中午就热得特别难受。后来,我们就在当地买了短袖、短裤。我还下海去游泳了,一点儿也不冷。

绝妙之地随处可见,面对纬度和气温之间关系这一专业性极强的地理知识的问题,教师进入儿童世界,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使他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品德教育就藏在地理知识中,它们相互依存,无法剥离。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把握教材目标、点燃心灵沸点、搭建探究平台、联系现实生活这四个步骤时,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品德教育和地理知识就能达到“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这样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多元比较,让地理内容的教学情理交融》王静娟

[4]《寓“情”于“理”,地理教材也温情--以为例探索中地理题材教学的策略》李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