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脑出血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和主要机制,同时对其临床的主要表现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脑出血;病因;机制;临床表现

1脑出血的主要病因

在自发性脑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约占全部自发性脑出血的60%,其它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抗凝或溶栓治疗等。在非高血压性出血的患者,要考虑以下病因:第一,脑实质内动静脉畸形或先天性动脉瘤破裂;第二,结节性多动脉炎、立克次体感染可引起动脉炎,导致动脉管壁产生病变,出现破裂出血;第三,药物滥用,如安非他明或可卡因,可引起血管内膜及中层坏死,发生点状血肿;第四,高血压可使脑动脉痉挛,远端缺氧、血栓形成出血及脑水肿,这些病变可以形成血肿;第五,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中的溶栓治疗;第六,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增多症等。抗凝治疗可使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10倍。其次,淀粉样血管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以脑叶出血多见。

非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淀粉样血管病变,其他原因有抗凝药物或者纤溶药物的应用、血管畸形等。其中,抗凝药物或者纤溶药物的应用,是脑出血不可忽视的病因之一。此类药物引起的出血一般出血量大,而且出血以后不容易止血,血肿扩大比较常见。

2 脑出血发病的主要机制

颅内细小动脉壁一般有内、中、外三层结构。内层有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力膜,内弹力膜较其它部位同口径的内弹力膜要厚,并在此膜上有许多小孔,在血管口径50微米以上的小动脉都有这样的内弹力膜。中层主要为血管平滑肌,脑部血管的细小动脉。而外层较为薄弱,肌层相对较强。

长期的高血压可使细小动脉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因此,在此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时易致血管破裂出血。其中,豆纹动脉和旁正中动脉等深穿支动脉,自脑底部的动脉直角发出,承受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致血管破裂出血,故又称为出血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影响下,这些穿支动脉会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学改变,管腔进行性变窄,血管内膜缺乏正常保护。这种动脉硬化通常发生于分支动脉末端,伴有充满脂质的巨噬细胞沉积,富含胶原的中膜平滑肌细胞被替代,使血管顺应性下降和管腔狭窄,容易发生脑出血。

3 脑出血发病后主要的临床表现

发病诱因脑出血大部分是活动中发病,情绪激动、饮酒以及紧张的脑力劳动都能成为诱发因素,也有一部分病人睡眠中或清醒安静状态下发病。

发病后症状发病后症状与出血部位、出血速度、血肿体积有关。一般来讲,发病时血压持续性升高者预后差,血压持续性升高也反映了发病后颅内压的变化,血压持续性升高的病人易出现超早期的血肿扩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出血的原发动脉;脑实质破坏程度;出血量,等等。在临床上,不同的出血部位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全脑症状和出血部位的定位症状。其中,全脑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呕吐、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以及癫痫发作等。出血部位的定位症状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产生的局灶性症状也不同,有脑神经的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和感觉障碍。

4 脑出血主要治疗的策略

首先,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保持安静,防止活动性出血或新近继续出血;积极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稳定血压,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其中目前治疗颅内高压最常用的药物是甘露醇,其次是甘油果糖、复方甘油、白蛋白、地塞米松、胰岛素等。近几年,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用白蛋白可显著改善预后,其作用机制:(1)脱水降颅压,作用缓慢,但对间质脑水肿有效;(2)维持血容量的稳定,防止低血容量导致的出血周围及远隔区脑缺血的进一步加重;(3)清除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脑细胞的损伤。

其次,高血压的治疗。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血压往往升高,虽可提高脑灌注,但增加了再次脑出血的危险。急性脑出血患者高血压的治疗原则:第一,缓慢、平稳降低血压,但不宜过低,且须慎重施行第二,选用起效快、半衰期短的降血压药物,若血压下降引起神经症状和体征恶化时,药物的降压作用可快速消失。第三,在可能的情况下推荐口服药物,重新服用发生卒中前所用的有效降压药物。第五,选择使用对脑循环影响小的降压药物,治疗同时应避免一切引起血压增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躁动、呼吸道不通畅等,但血压下降过快可能加重缺血,故脑出血血降压治疗要谨慎进行。

再次,神经保护。神经保护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各种神经保护剂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目前急性期用于临床的脑保护剂有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其机理是通过自由基清除及保护内质网功能等多种途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同时,尼莫地平可脑降细胞低钙超载,减轻脑水肿和颅内压,从而逆转局部脑血流的下降,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日常生活依赖程度。

除此之外,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不仅直接破坏脑组织,产生占位效应还造成血肿周边的脑组织缺血。脑出血患者病情恶化的早期是由血肿增大引起,48h后主要由脑水肿引起。因此主张超早期手术,尽早地阻止血肿对脑组织的原发和继发性损害。手术治疗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1)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2)立体定向内窥镜手术;(3)开颅血肿清除术,等。

参考文献

[1] 杨燕.脑出血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及其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3(4).

[2] 赵洪丽.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