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在路上(3)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在路上(3)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4年8月22日,我们坐着多吉师傅的越野车,踏访藏族文明的发祥地――山南地区的公路。车子在柏油路上飞驰,两侧郁郁葱葱的阔叶杨、榆树林,让我们的眼睛也舒服到极致,这些新林子,大概就是我初次进藏前后种植的吧。那时国家农业部与联合国粮农计划署向联合投资,做一个简称3357的工程,1992年第一期工程完工,各投资方前来验收,我们刚好进来采访,加入进去,看到了工程中的引水渠、泄洪闸、吃水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苗圃,那些树苗勃勃的生机,使每一个检查官心动,毫不吝啬地投下了满意票。现在,十多年过去,当年的树苗在雅鲁藏布江河滩地里、在拉萨到泽当的公路旁长成了参天树林,给原先肆虐的风沙戴上了紧箍咒。

养路职工子女住宿所

中午12:30,我们到达山南地区公路局。局办公楼很气派,然而,它旁边院子里的笑声,立刻把我们牵引了过去。原来是“山南地区交通局养路职工子女上学住宿所”的孩子们放学后,正在享受饭前时光:有个小男孩转着呼拉圈,小小的腰身扭来扭去,那个圈就绕着他满身子跑;两个孩子在打羽毛球,五六个孩子抢着捡球,还有的追跑笑闹,女孩们则斯文地说着悄悄话。

看见我们这些脖子上满挂相机的人进去,孩子们立刻围过来,特别是我们的数码相机每咔嚓一张,就能立刻回放给他们看,令他们新奇极了。每照一张,大家一个个回看一遍,“呵呵,这是我!这是我!”小手在显示屏上戳来戳去的,全然不听劝阻。

“给我照一张!”

“给我照!”

“再来一张!”

“让我看看!让我看看!”

小小的显示屏前一堆脑袋,过了一拨又是一拨,有的小孩干脆紧靠着我,从头看到尾,一遍又一遍。我想,这样子太辛苦,就跟他们商量,我有一个更大的显示器,可以把照片放得更大,看得更清楚,不过,要接电源。孩子们立刻张罗着,找来了他们的“大哥”阿旺次仁。阿旺次仁其实也就是在上初二的学生,不过,他有辅导员房间的钥匙。

我从车上把笔记本电脑拎下来,孩子们帮我插上电源,脑袋又挤挨到一起,溜溜圆的眼睛紧盯着电脑屏上出现的程序变幻,那些性急的直嚷:“怎么还不出来?”我边操作,边讲解,孩子们听的那份认真,让我很后悔不曾选择教师这个职业。

照片一张张放大出来,孩子们又是一阵惊喜,相互指认着,我在这,你在那的,大胆的就问:“阿姨,您能不能给我们洗出来呢?”得到我的承诺,他们立刻咧嘴笑了(回京后,我确实给他们每人都冲洗了一份,不过,一直没有寄出,因为想着等他们的采访登出来,连杂志一起寄过去)。

铃响了。

“阿姨,我们要吃饭了。”

“好,多吃点,阿姨再给你们拍一些。”

几十平米的大饭堂里,摆着十多张圆桌,北墙是一排消毒碗柜,孩子们从那里取出自己的碗筷勺子,再到东边的窗前排队打饭。菜是四菜一汤,有炒鸡蛋、青椒炒肉丝、白菜,汤是西红柿蛋汤。主食是米饭。饭菜是孩子们自己点,告诉掌勺的老师就行。吃不够,可以再添。

我问一个男孩,“为什么不要炒鸡蛋?”他说,“天天吃鸡蛋,不好吃了。”又告诉我,“我最喜欢青椒炒肉丝。”

据胡所长说,住宿所一共有142个孩子,全部是地区养路职工的子弟,他们年龄从6岁到17岁,在山南第三小学和山南一中上学,从一年级到初三都有。孩子们的伙食标准是每天每人9元,地区交通局、养护段和父母各出3元。所里配备了一位辅导员,专门负责辅导孩子们的功课,3位生活老师为孩子们洗衣服、被子,每天上学放学,低年级学生由生活老师接送。这样,父母们可以放心工作。

莎布公路

莎布公路指的是扎塘镇至莎布村的一条农村公路,位于扎囊县吉如沟内,平均海拔3780米。2003年由山南地区公路局立项,公路全长27.557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4.5米,全线有小桥5座,涵洞67处,过水路面910平方米,浆砌挡墙10842.36立方米。当年7月开工,年底建成。由于这条路的终点东西莎布村此前一直只有一小段骡马道,公路修通后,当地900多村民不仅从建路的投劳中收入到一笔现金(沿线农牧民共投劳45000工日,施工机械25000台班,总共得到162万元劳务工资),还从此解决了看病就医难、出外经商难、子女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条路就被大家称做了莎布公路。

我们在扎囊县与管交通的西绕副县长会合,驱车前往莎布公路。出县城不久,车子就猛烈颠波起来,看看前后,哪里有公路的痕迹?陪同的自治区公路局农村处詹处长说,她们上个月刚来过,亲眼目睹了雨季泥石流、水毁的过程,“这个地方的泥石流怪得很,我们修路的时候都修了涵洞,过水路面,可它就是不从你给它留的地方走,非要把路冲个稀烂。”水过了,路没有了,还到处都是沟壑,没有大机械,靠铁锹和人力根本修补不了。

在我们快要散架的时候,车子在吉如乡政府前停下来,站在乡政府大门外的莎布公路上,西绕县长开始跟我们聊天。

詹:莎布公路是专为东、西莎布村修的通达工程,还有沿线几个村的通畅。这个情况,西绕县长你更熟悉。

西绕:这条路27公里,从县城到莎布,去年建的。

问:施工队是县里的?

答:桥梁施工我们是请的专业队伍,县里没有,其他涵洞、路基路面,都是我们当地老百姓。

问:一天多少工钱?

答:我们这里平均20元。最高25元,最低不低于20元。咱们这边,修路对老百姓来说就是致富。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就是修路。无论到哪个地方,你去问老百姓,你现在急需、最想解决的是什么?最急的首先是路,有了路,他就提到电,然后其他,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这几年从国家到区县,对乡村道路的建设都特别重视,咱们全县现在只有阿扎乡和3个村不通公路,其他的都通了。

问:多少人口呢?

答:不通公路的阿扎乡是2300多人。

詹:阿扎乡在江北,在雅鲁藏布江北。

西绕:我们去年上了阿扎公路,解决了从渡口到乡里的一段。为什么修路是老百姓最欢迎的呢?没路不方便呀,现在路通了,每天都有4趟车进出(吉如)。

问:他们每天的收入增加了吗?

答:现在这边有到拉萨开店的,有开小卖部的,大的有3家,一年收入上万,十几万,做氆氇生意的话,那就还得有个几万。

问:您是说他们自己拉到拉萨去卖?

答:不是。我们扎囊县老百姓每家每户都织氆氇,但有的规模太小,有的一年就织个几卷,他不可能拿着这几卷到拉萨去卖。这边有几家专门收购,到拉萨去卖;有的他自己在家里加工,有的到拉萨去加工。

问:他们可能在拉萨也租了店铺?

答:对。

为了让我们实地了解当地的支柱产业――氆氇编织,西绕县长与计委主任嘉措决定请我们沿莎布公路上行,到沟里去看一家手工作坊。县长的车虽不及我们的好,我还是请求搭乘,为的是继续访谈。

西绕:产业调整结构后,我们扎囊县的特色经济,一个是旅游,第二个是油菜,我们与人签了年产200万斤油菜籽的合同。

问:200万公斤?老百姓种吗?

答:刚开始就有些难,人家不相信,种了油菜以后,我吃粮食怎么办?油菜到时候没人要怎么办?后来市场油菜价格一涨,一斤一块五、一块六。

问:青稞多少钱一斤?

答:青稞是七毛多嘛。老百姓一算帐,种青稞一年一亩地收入多少,种油菜籽一年收入多少,现在他们都会自己调整,不需要咱们统一给他们安排。

问:他们有的还在地里种了土豆,

答:对,土豆也是他们特别喜欢种的。莎布那个地方,以前手扶拖拉机看不到,路都没有,买车干什么?去年修路后,几个月当中,老百姓买的手扶拖拉机就有六七台了。

问:他们买了做生意,也可能参加这些公路工程?

答:对。现在我们县里头关键也是路的问题,路要是解决了,就什么都好说了。咱们地区,像隆子县建水库,国家项目都批了,资金也到位了,到目前没动,为什么?路不通。路不通,它就没办法把那些机械啦,材料啦拉进去。

问:咱们这边有没有这样的国家项目?

答:暂时没有。这几年降水稍微好一些,山上都能看到一些绿色了,以前的话,一点都没有。现在国家注意生态,老百姓也知道生态植被保护的重要性。这里不通路的时候,老百姓的东西全部是背上去。我们去勘测时,老百姓听说是为修路来的,都很高兴,把家里酥油茶啦,肉啦,都拿出来,围着我们,请我们吃喝。他们说老都老了,这辈子连车子都没见过,收割也好,打场也好,还是原始的那种,拿木棍打。那些有路的地方,今天上午收割,下午就可以打场,都是一两天的事。这边时间就长了。我说,以后就好了,下一步咱们这边就热闹起来了,一个是这条通乡的路要修了,再一个是通县的,莎布到琼结、莎布到错那。听说几个县的公路都从莎布过,他们越发高兴,又请我们喝青稞酒,那天我们都喝醉了。

问:没有老百姓觉得你修路占了他的地吗?

答:没有没有,绝对没有。如果把房子、树、耕地规划进去了,都得给拆迁费、赔偿费。

开手工氆氇作坊的伦珠家离公路还有两里地,我们只能走着去。路基下河沟里的树木下部全都穿上了衣服,我又起了好奇。

问:那些树是怎么回事?

西绕:他们栽的嘛,怕牲畜破坏,就给它们全包了起来。

嘉措:这说明他们生活还是很富裕,连树都给穿上衣服了。哈哈哈(齐声大笑)

伦珠家是一座典型的藏式两层建筑,大概建成不久,或者主人忙于生意,无暇修饰,墙面、屋宇、门窗、木梁基本都是原色,没有完成那些雕画工程的楼房,看上去就少了气派。院门左侧有一个三石灶,周围堆满红、黑颜色的石或土颗粒,西绕县长说这是氆氇“染房”,院子里有一个磨粉机,一辆手扶拖拉机。跟着西绕县长,我们沿木楼梯爬上二层,手工作坊里操作的声音立刻充满了耳鼓。不过,伦珠妈妈的纺机和她跟前筛子里那些五彩缤纷的工业绵线阻住了我匆匆前行的脚步。她的纺机与我小时候妈妈用的别无二致,不过,太简陋了。那些绵线与氆氇原料相差甚远,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样一个山村小作坊?嘉措帮我向老阿妈提出质疑,阿妈解释说,这些线是专门用来缝边的,现在年轻人讲时髦,这些绵线颜色艳丽,比土染的氆氇抢眼。她的工作就是把一捆捆的绵线倒到线轴上,姑娘们好缝织。我为她照相,她指指牙齿,让我注意。照完给她看,看见自己的缺牙并没露出来,老人开心地笑了。

里面的工作间里有6台织机,2女1男正在飞梭走线。伦珠家共有11口人,4个小孩,2个大人常年在外做生意,其他人农忙之外就在家织氆氇,运到拉萨卖。家里到处堆的是氆氇,其中有几卷像呢子一样特别薄的白氆氇,据西绕县长说质量最好,市场上一卷能卖到1000多元,除掉成本每卷能赚到五六百元。那些杂色或者黑色的,稍微粗一点的,只能卖五六百元一卷。每卷20多米长。伦珠家每年有六七万块的纯收入,2003年被评为扎囊县的致富能手。

伦珠家所在的吉如村有80多户,500多人口,西绕县长说,像伦珠这样的自己加工自己出售的情况,村里不多。地区旅游局在村里设了专门的加工点,村人大多是为这种定购加工。现在人们都很喜欢穿用纯毛织物,氆氇纺织就成了扎囊的支柱产业。全县每家每户都织,但多为一家一台织机,规模不够,县里准备搞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加工厂,除生产氆氇外,再在深加工上做文章,不仅做现在的旅游包,还得开发其他产品。

这当然是件再好不过的事。

扎朗公路段

扎朗公路段成立于1964年9月,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塘镇折木村境内、雅鲁藏布江南岸、省道101线K141+980米处。海拔3400米,离拉萨142公里,距泽当44公里。

听段长索南卓嘎介绍,段里现有养管职工223人,其中在职职工106人、退休117人;另外有待业青年76人,其中长期临时工33人、其余可季节性安排工作。负责管养公路437公里,其中三级柏油路120公里、四级砂石路117公里、季节性保通路200公里。段里拥有各种养护机具47台(辆)。其中东风自卸车7辆,东风货车1辆,小车5辆,装载机3台,挖掘机1台,推土机2台,养护综合车1辆,压路机2台,拖拉机13台,250型拖拉机12台。

扎朗段是自治区的模范管养段,索南卓嘎段长是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代表。这里不仅将所管养的路段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更值得称道的是,段里实施的“绿色通道”工程,将公路养护提高到更高层次。从1998年开始,扎朗段将公路绿化纳入养护日程,在其养护公路两旁种植小树,到我们采访前已在省道101线120公里长的公路两旁种植小树85230棵;在有条件的地方与沿线政府协商支付地皮及草场费,实施绿化工程,2002年与贡嘎县人民政府协商在省道101线112-114公里路段公路两旁种植小树60000棵,在174公里处段农场林卡内种植小树100000棵;2003年3月2日至2004年4月15日,对101线公路实施加宽路肩、绿化工程,共填方2280000立方,挖方480000立方、绿化带表层换优质土117890立方;2004年4月至8月,对101线66-127公里路段进行加宽路肩和绿化,使公路路肩由原来的025米加宽至25米,共填土158000O立方,在个别公路两旁沙土路段采取修建挡沙墙及花池进行种花,起到两全齐美的作用,在公路两边种植小树46000棵,在112-114公里处种植小树 26896 棵。

扎朗段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们在养好公路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多种经营。段里创办了碎石加工厂、花岗石加工厂,使得职工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段里的蔬菜大棚和果园,使蔬菜基地附近的职工每天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对于那些高寒道班,则每月送去蔬菜两次、水果一季度两次,这样,山南地区扎朗段的道班工人们就常年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了。这是其他地区(林芝除外)的道班工人不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