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民居建筑的奇葩――福建土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民居建筑的奇葩――福建土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闻名于世。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作为我国参评的唯一文化遗产审议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建筑

据史籍记载,漳州南靖、华安等县山区的土楼,最早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漳州土楼共800多座,华安县沙建镇的“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漳州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9年。闽西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土楼,最早出现在公元13世纪的宋末元初。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德烈考察了福建土楼后,称赞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日本建筑学家、东京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评价福建土楼是“世界第一流的生土建筑”。

那么,福建土楼是如何筑造的呢?

福建土楼的土墙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入适量的细砂、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拌,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的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夯筑前,先在墙基处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后埋入大石为基,接着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然后才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在夯筑楼墙的过程中,还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作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经过反复舂压、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坚固的宽厚楼墙。最后,还要在墙外面抹上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

大多数土楼一般高3至5层,规模较大的可居住200至700人,只有一个大门出入,墙上筑有 望口和射击口。土楼内的房间皆为木结构,大小一致,单间面积10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楼梯。

土楼坚实牢固,抗风、抗震性强。由于楼墙高且厚,聚族而居,既可防潮、保暖、防热、纳凉,又可防盗、防匪、防野兽。

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塔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

土楼的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种类型。圆楼是土楼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

还有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宗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都筑造得十分精巧。

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见证客家人风雨历程的永定土楼

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有人估计,现在海内外客家人数有1.2亿人左右,分布于中国南方各省、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而客家根在中原。在古代,由于战乱和饥饿等原因,客家先民从中原的广大地域不断往南迁徙。

闽西在客家先民未大量流入以前,是一片林阴深郁、瘴气弥漫、猛兽肆行的区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只有少数刀耕火种的畲、瑶土著居住在这里。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之际,闽西仍是一片世外桃源,相对比较安宁,因而成为中原移民逃避战乱、重建家园的理想场所。地处闽西的永定土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客家先民为适应特殊的生存环境建造起来的。

永定的众多土楼,无不见证了客家人的风雨历程。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湖坑镇洪坑村,村内500余户人家全都姓林。

宋末元初,林氏先民在洪坑村开基,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等规模较大,但没有石砌墙基,已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坍塌或拆除,然后重建新楼。建于明代中期至清代初的一批土楼,其中11座在公元1865年被太平军烧毁。现存明代(公元1368―1644年)建造的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公元1644―1911年)建造的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等33座。土楼主要种类有正方形楼、长方形楼、圆楼、宫殿式方楼、半月楼等。

洪坑村东、西、北3面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123座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大小不一的客家土楼,依山傍水,沿溪而建,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古朴、神奇、美丽的画卷。

1993年,洪坑村被列为中国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1998年,洪坑村所在的湖坑镇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洪坑村有3座土楼(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洪坑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被誉为“土楼博物馆”的南靖土楼群

位于福建漳州市的南靖县书洋乡,山清水秀。这里建造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一座座历史悠久、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土楼,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崇山峻岭中的山谷和田野里,给美丽的山村增添秀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席郑孝燮,称赞南靖土楼群是“土楼博物馆”。

在南靖众多的土楼群中,最为壮观美丽、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坐落在书洋乡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由5座土楼组成的土楼群。这个土楼群从不同的角度看,变幻着各种奇妙的景观。它们就像梅花,像布达拉宫,像金盘叠翠,又像从天上掉下来的飞碟,美不胜收。

田螺坑土楼群的5座土楼,依山就势起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构成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

居中一座方楼名为“步云楼”,它始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占地1393平方米,楼高3层11.4米,每层22开间,共有66间房。右上方的圆楼为“和昌楼”,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楼高3层11.6米,每层22间,共66间房。左上方的圆楼为“振昌楼”,始建于1930年,占地976平方米,3层楼高11.4米,每层26开间,共有78间房。右下方的圆楼为“瑞云楼”,始建于1936年,占地1063平方米,3层楼高11.2米,每层26开间,也是共有78间房。左下方的“文昌楼”为椭圆形,始建于1966年,占地面积1288平方米,3层楼高11.8米,每层32开间,共有96间房。5座土楼均为3层内通廊式土木结构,第一层为厨房,第二层为粮仓,第三层为卧室。

田螺坑村被列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近年来,联合国官员、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观光,无不赞叹不已。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的路秉杰教授到此考察时赞道:“南靖土楼不仅在中国民居中是非常奇异的,在世界民居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他还说:“没有看到南靖田螺坑的土楼群,不算真正看到土楼。”

题头照片:福建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