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裕固族与维吾尔族服饰艺术探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裕固族与维吾尔族服饰艺术探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裕固族维吾尔族同属于回纥的后裔,由于迥异的生活环境和周边不同文化的影响,使得迁徙后各分支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族风俗和精神文化也就逐步产生了差异。本文分析了裕固族和维吾尔族先民在服饰艺术方面的异同,并分析了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裕固族;维吾尔族;服饰艺术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056-03

一个民族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有怎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怎样的文化背景、怎样的风俗习惯等,都决定着这个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所以它的产生与发展演变都直接受制于这一总体条件。从色彩、图纹和服饰的取材,到其不同的佩饰物,无不显示着各区域和民族神圣不可侵犯又相对独立的特殊性。??裕固族和维吾尔族同属于隋唐时期强大的回纥汗国的后裔,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在天灾和外敌的双重打击下瓦解。汗国灭亡后,部众大略分成三支四散迁徙,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进入吐鲁番,史称高昌回鹘;一支迁至天山北麓及葱岭以西地区,建立喀喇汗王朝。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鹘,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人。迁移到河西走廊的那一支,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史称甘州回鹘,后来发展成为当今之裕固族。但是,在形成裕固族和维吾尔族的过程中又各自包含了不同民族成分的汇聚,因不同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服饰文化也势必会受制于这些因素,从而表现出多元复杂的历史面貌。因此,要想挖掘裕固族和维吾尔服饰艺术的异同,就必须追本溯源,借助于相关的历史记载、可信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真实的实地调查结果,找出两个同源民族在未分化变迁之前相同的服饰文化特征,也就是回鹘前后期服饰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探讨形成的两个新民族在服饰方面的联系与差异。

一、分化西迁后史料所见甘州回鹘支系的服饰特征

甘州回鹘人的服饰与高昌回鹘之服饰在西迁后一段时间逐渐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松漠纪闻》还有如下记载:“妇人类男人,白皙,着青衣,如中国道服。然以薄青纱幂首而见其面。”这种服饰,在河西回鹘中比较流行,但在疆内其他地方文献和壁画中未见记载。惟在以后的撒里畏吾乃至今天的裕固族中却有痕迹可寻。??

另据莫高窟第98窟、第100窟、第61窟等壁画多处描绘曹议金甘州回鹘夫人天公主像,天公主头戴桃形凤冠或帷帽,后垂红结绶,佩戴瑟瑟珠,身穿圆领或弧形翻领窄袖回鹘装,衣领和袖口处均绣精美凤鸟花纹,或梳高发髻,戴桃形凤冠,上插金钗步摇,后垂红结绶,鬓发包面,脸上赭色晕染,额中和脸上贴花佃,耳垂耳铛,项饰瑟瑟珠,或头戴遮阳毡笠(或帷帽)。《新五代史》卷74《回鹘传》亦记载说:“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这种装束与已出嫁的回鹘天公主身份相符合,应该是甘州回鹘妇女亦或是贵族妇女的时装。而对于文献及壁画中所描之“瑟瑟珠”,原是古代波斯人对宝石的称呼。唐时主要是对佛教七宝之一的“青金石”的称呼。据杨富学先生考证,“瑟瑟”除了青金石以外还指玛瑙和红尖晶,而这正是现今裕固族服饰装饰中仍大量使用的材料(见图1)。

二、分化西迁后史料所见新疆境内回鹘支系的服饰特征

高昌回鹘男子外衣一般为圆领窄袖长袍,衣襟自左肩近颈处开襟,一直垂直开至长袍末端,下着裤、靴,腰束革带。漠北时期回鹘人所穿带鼻靴即靴尖上翘的长靴式样被一直沿用。平民男子中也有的着翻领、斜领袍服。妇女传统袍服为通裾大襦,其特点是窄袖、紧腰、下身宽长,中间开襟,至胸前直至袍底。衣领有“V”形翻领、圆领或交领等款式。??从新疆境内发现的众多石窟和佛寺遗址,如柏孜克里克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吐鲁番前山及北庭高昌回鹘佛寺等遗址壁画中可以看出,新疆境内回鹘支系的服饰在9~12世纪期间是基本接近的。而且,与同时期敦煌壁画中的回鹘服饰相比较,发现很多相似之处,如戴尖顶花瓣形冠,穿圆领窄袖长袍的回鹘男子形象分布于新疆境内多个遗址中,在多个敦煌壁画中也有出现,如西千佛洞第13窟、第16窟,莫高窟第148窟、第409窟、第237窟等。根据榜题,人物身份大都是贵族,可见这种头冠和服饰是回鹘贵族男子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服装类型。根据洞窟的营建年代,涉及的时间从9世纪末到12世纪,这类服饰应用的时间也比较久。另外,就服装而言,甘州回鹘女供养人所穿的交领长袍为甘州回鹘所独有。沙州回鹘所穿之对襟长袍在高昌回鹘中多有所见,一脉相承(见图2)。

喀喇汗朝时期的服饰,史籍鲜有提及,佛教的壁画中更是不会见到。据《突厥语大辞典》和《福乐智慧》的记述来看,当时的主要服饰有披风、宽袍、皮靴等。妇女多留辫发,面额上涂淡红色的胭脂,头上常蒙盖头,喜欢戴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首饰。无论男女都穿长裤、长靴,内着贯头衫,外着开襟长袍,对襟无扣,男子腰系皮带,戴一种卷边帽子。??出土于麦盖提县克力孜阿瓦提乡、现藏喀什地区博物馆的一件圆领长袍,最显著的特征是门襟、上臂、袖口以及下摆都有异色面料(花边或绦子)装饰,目前被定为喀喇汗王朝时期文物,大概在中原的宋代(见图3)。

蒙元时代,回鹘被称为“畏兀儿”。蒙古族实行“诸教并蓄”的政策。受其影响,元明时期畏兀儿人的服饰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根据壁画和文献记载,畏兀儿佛教徒在元代穿一身黄色袈裟。随着蒙古察合台后王秃黑鲁・帖木儿汗及其子孙大力倡导伊斯兰教,居于新疆的畏兀儿族逐渐普遍地皈依了伊斯兰教。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服饰文化在传承中有了新的变化。如明代陈诚在永乐年间所著《西域蕃国志》曰:“鲁陈城(今鄯善县)有为回回体例者,则男子削发,戴小罩帽,妇女以白布裹头,有为畏兀儿妆束者,男子椎髻,妇女蒙以皂巾,垂髻于额,俱衣胡服,方音皆畏兀儿语言。火州、土尔番、鲁陈三处民风土产大概相同。”这里所说的“回回”当指已经信仰伊斯兰教的畏兀儿人,他们的发式是男子由髻发而剪发、戴帽;女子辫发、遮面、蒙顶、冠帽,其服饰打扮已经穆斯林化。而被称作“畏兀儿妆束者”则或是指仍信仰佛教的那部分畏兀儿人,??男女和汉族一样留着发髻。这既表明其服饰文化在元末明初已开始新的整合,也说明这一过程颇为漫长,到此时尚未结束。??

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已经成为维吾尔族全民信仰的宗教,维吾尔族服饰基本上沿袭了喀喇汗朝以来伊斯兰教影响下的阿拉伯风格的形制,进而成为一种定型的维吾尔族服饰。妇女出门时要用面纱遮住面部,衣襟忌短小,上衣一般都过膝,裤腿达到脚面。宗教职业者要用白布缠头,袷袢外不系腰带,与一般人有明显区别。清朝政府分封的王公伯克及官员,要戴“顶戴花翎”,其他维吾尔人无论冬夏都要戴各种帽子。这一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其传统的手工业制品――棉、毛等织物数量增多,技艺提高,其传统丝织品艾德莱斯制作的衣裙,独具民族特色,为西域各民族所喜爱。??

清代,维吾尔人男女发式有别,女子“皆垂发辫数十,嫁后一月则梳发后垂,以红丝为络,宽六七寸,长三四尺,其双岐拖地处,仍络红丝数寸成穗,富者上缀细珠宝石珊瑚等物”。而男子则“不畜发辫,不剃髭须,惟剪唇须,便于饮食”。帽的种类有多种,据《西域图志》卷42载:“‘特勒伯克’,即暖帽也,顶高五寸,以毡为之,边宽,前后独锐,各五寸,饰以海龙水獭,贵者用貂。帽顶红色,织花绣纹,均不缀缨。妇人帽顶尖圆,中腰稍细,形若葫芦之半。”说明此时回鹘服饰的遗韵尚在,与现今裕固族尖顶帽在外形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且制作材料也以毡为主。男女衣服均圆领窄袖,不同之处是男的长衣窄袖右衽,下幅两旁无衩,束带,佩小刀于左;女的外衣较短,内衫及膝。男女靴、鞋都用皮革制成,头稍尖,鞋底微锐而扁,底有木根锭铁掌。解放前南疆的农民穿的是自织的往往还是染不起色的白土布,就连这样的布也不是每个人都穿得上的。??如今,穿土布袷袢和黑平布宽裆裤,戴老羊皮帽和“瓜皮”小帽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东华大学沈雁的博士论文《回鹘服饰文化研究》中提到:回鹘男子以穿袍为主,袍长或至小腿或及地面。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圆领长袍,以红色为主,图案喜用小团花;一种为有饰边长袍,在领口、门襟、上臂、袖口以及下摆上都有花边装饰。冠帽形制多且独特,其中尖顶花瓣形冠、三叉冠、扇形冠和桃形冠,为敦煌、新疆两地供养人所共有。其他如尖顶帽、圆帽、花帽等则为新疆地区人物形象所独有,尖顶帽和圆帽都为西域和中亚其他少数民族所共同喜爱,而花帽则是现代维吾尔族花帽的前身。后期新疆畏兀儿男子服饰更是受到了蒙古族服饰的较多影响。

回鹘女子服饰与男子服饰一样,新疆地区图像中所见种类较敦煌多。其桃形冠、花蕾冠、如角前指冠等造型都很独特,不见于其他民族。敦煌壁画中回鹘女供养人多戴桃形冠,但甘州回鹘时期和沙洲回鹘时期服饰有所不同,除桃形冠相同,前者为交领长袍,后者为对襟长袍,前者为敦煌地区所独有,后者则可在新疆壁画中找到同类服饰。两地同样为对襟长袍者,饰件又有所不同:敦煌壁画中回鹘女供养人戴步摇,新疆地区的则无。可见敦煌地区的回鹘女子受汉族服饰影响更大,而新疆地区则受西域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影响较大。??

以上是对裕固族和维吾尔族的先民回鹘分化后形成各分支直到形成现今族称之前的服饰进行的纵向的梳理,至少至12世纪前后,甘州回鹘与疆内其他地区回鹘支系在服饰上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追根溯源,为后期探讨两个民族现今的服饰艺术提供了一定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