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千锤百炼出好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千锤百炼出好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磨课理念――终生备课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有一个很启发人的故事前苏联一位资深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太精彩了,大家听得入了迷。课后,一位同行问这位历史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这位历史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个故事说明真正的好课需要我们用心去“雕刻”、用时间去“磨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那么磨课是不是就如人们心目中“完美”的优质课一般,就是不断的反复操练而成呢?在这里我通过《直线与平面垂直》一课的磨课过程阐述我对磨课的理解。

二、磨课方式――不是一个人的精彩,而是众人的舞台

团队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团队中的一员,在知识结构、教学认知水平、教学行为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差异,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差异,才有了教师群体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我校组织的磨课就是基于教师团队学习基础之上的磨课,主要有两种方式,方式一是学科年级组的同课异构,方式二是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两种磨课方式参与的教师都较多,方式一利于同学科之间教师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方式二便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同时也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让有经验的教师从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

三、磨课过程――细节中磨亮点

1、选课。习惯上,选课一般选择内容比较重要、知识点难度适中、参考资料较多、便于教师发挥和学生发展的课题。而我校的磨课除此之外还注重课题的“常规性”,就是要求适用于常规课堂,而不是为了展示而上的课,因此我们是每年级每学年按教学进度选两课时进行磨课。其中高二年级的十二月份磨课,我们选择了人教B版第九章的《直线与平面垂直》作为课题。

2、摩课。对于摩课,我们采取的应该是“拿来主义”,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除了观察别人如何导入,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习题如何选择等等外,最关键的应该是观察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观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观察学生的反馈,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优化课堂。通过观摩,我定下了此课大概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生成定义――概念辨析――创设情境――引出定理――定理应用。

3、说课。说课是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年级组的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和讲述的方式进行教材分析、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流程及其理论分析。说课时,有经验的教师老莫在教材分析上有独到见解,详细分析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大纲要求,指出该定理的证明应是“抛出问题,引起思考;启发分析,课后完成”,指出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好“如何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这一问题,但又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而年轻教师小邓则在如何创设情境这一环节颇有新意,以学生军训照片引入,让学生描述照片中立正的同学的身姿,从而让学生直观体会“垂直”。通过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博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完善教学设计。

4、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是对同一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不同,上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形式不同的课。我们年级组的同课异构是要求人人参与,故每位教师都上了一节,并且全体成员到场听课,做好听课记录。这样的活动,其实比观摩公开课能更真实地反映出教师与学生课堂交流的融洽度,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认同程度。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听课寻找与他人的差距,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5、议课。这一环节我们之所以称为议课而不是评课,主要因为我们注重的是“讨论”而不是“评论”,这是磨课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按照上课的内容顺序,我们主要讨论了定义导入、定义辨析、设置情境引入定理、定理证明处理、定理应用等环节。

6、悟课与结课。评课之后大家都收获颇多,但是如何让这些知识为我所用还是一个大难题。于是需要教师在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进行再思考,透过表面的小技巧发现教学的真本质,即是悟课。悟课要求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风格,如果磨课的结果是失去自我,那么磨课就变成“模仿”了。因此,组内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性地参考别人的意见重新整合教学设计,再上一节课。最后推选出一位大家觉得第一次上课较优秀、在议课中较有新意的教师最后上一节示范课,邀请领导与其他学科教师听课,把课堂开放到了全校。

四、磨课反思――破茧成蝶后的美丽

作为一个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我在开始接触磨课时曾暗地里认为磨课就是教师的“磨难”。磨课的每一个环节,我的同事们都给了我不少的震撼说课时我知道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对教学理论更是知之甚少;听课时,我才发现对课堂展示我的同事们是如此有创意,与学生的沟通是那么默契;议课时大家的神采飞扬更激起了我对数学与教育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