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气说拳的太极拳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氏太及拳创始人武禹襄是知识分子,他继承并且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在多篇著作里对太极拳阐释都有独到见解。武禹襄所写的太极拳理论文章,不是供人浏览,每一字有每一字的意思,不肯多用一字,要真正理解这些文字的涵义,往往需要熟练背诵,在背诵中体悟。
武氏的《太极拳论要解》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做摘要释义,许多地方以“气”的观念说太极拳,仅一百多字的短文,“气”字出现就达七次之多,每一次出现都表达了不同的意思,现将全文抄录如下,看看他是怎样说的: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武氏的这篇《太极拳论要解》既可以理解为对推手运动的指导,也可以作为修炼架子的定律。推手也罢,拳架也罢,如果把全文出现的这七个“气”字仅用一个意思来理解,就会出现矛盾。武氏说:“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下面又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前者气“滞”,后者气“活”,这显然是说两种不同现象之“气”。中华民族是个哲学精深广博的民族,传统中国哲学是民族反思的精神。古时,哲学思想几乎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知识分子影响更大。王宗岳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说拳,以现代哲学说,他所持的是宇宙论哲学观念。在武禹襄及其外甥李亦的著作中,除个别地方以阴阳谈呼吸外,根本没有太极、五行、阴阳、八卦等观念。武氏在作品中虽然并未直接说他是气学的信徒,但他却喜欢以气说拳,几乎用遍了“气”字所蕴涵的一切意义,我以为,他的哲学观念有以气为本的前提。太极拳原名叫十三势,以王宗岳太极哲学观念,十三势可以叫作太极拳;以武禹襄“气”哲学观念,十三势简直可以叫作气拳。
从传统哲学的范畴说,武氏所持的是气本论哲学观念,中国哲学史上各家都说气,只不过有的以气为本,有的不以气为本而已。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虽然道家用“气”字概括天地万物之成,但气不是道家的最高观念,道家以道为宇宙究竟之本根。宋代道学中,理学一派虽然也讲气,但“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在理学那里,太极为宇宙之本根。道学中,气学一派是气本论者,以为气是宇宙之本根。哲学的“气”一般是指一种逻辑观念,不是物质的,气本论者的“气”除了有上述观念外,有时也有构成物质最小微粒的含义,既是物质的,也是观念的。
清代的学术,仍然继承了历史上儒、释、道三家之学,但却出现了变今而古的现象,或者说效古而趋今的现象。当时有人批评宋明理学空谈性命,学术由空谈一变而为崇效注重实际的汉学。宋明理学是哲学,以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哲学的确应该就像有些人说的,只是“空谈”而越来越不着实际。清代哲学发展出现了倒转,哲学不再“空谈”,在武术领域内也就出现了以哲学说拳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利于哲学发展,但对于武术发展却是一件好事。
其实,古时候的武术家毕竟只是武术家,他们不是专门的哲学家,王宗岳未必就是一个自觉的宇宙发生论者,未必就是一个具有高深哲学修养的学者,他或许只是以自己已有的哲学观念说说太极拳而已,以使他修炼的拳术更加理性化、更加形而上学一些,从而使感情得到更大的满足而已。武禹襄、李亦以气说拳,他们也未必就是一个自觉的气本论者,也未必就是一个具有高深哲学修养的学者,他们或许也是以自己已有的哲学观念说太极拳,这些“气”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概念的,他们也未必能说得清,只是以“气”的观念说说拳而已,目的也许是使他们所修炼的拳术比王宗岳以宇宙发生论说太极拳更理性化,从而也许使感情得到更大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