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教学总是让人纠结。以前的文言文教学重言,落下个“死板”的名声,后来的文言文教学重文,却又被人冠以“轻浮”的嘲讽。很多语文老师面对喧嚣的争论,困惑了,迷惘了,不知所措。笔者认为,要想找到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就必须首先要弄清楚“文言文”的本质。

文言文是纯粹的书面语,多以单音词构句,运用独特的语法习惯写成的,富有节奏感和特定的语义空间,是古人表达思想情感或观点最重要的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还原文言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局限于“诵”“读”“讲”等技术层面。

“文言文”这三个字,断开来读“文——言——文”不正是文言文教学的最佳思路吗?这三个简单的字中应该蕴含着文言文教学的本真。所以,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文教学,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方面的思路:

一、先说第一个“文”

应属于整体感知范畴。它包括对文章本身的感知和对文章之外信息的收集。对文章本身的感知体现在能够通畅地阅读文本和感知文本大意。这里笔者重点谈一下前者。通畅的文本阅读,是指能够准确地读准字音和断句。文言文毕竟是离现代社会十分遥远的古代文字,因为语法的习惯,表达的需要,有些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与现代语言差别很大。因此,在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时候,解决不好读音和停顿,势必会影响我们对一篇古文的理解。举例来说,苏教版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句里的“阙”字读“jué”还是读“quē”?“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两个注音“quē”、“què”。在《辞海》中有三个读音“quē”、“què”、“jué”。读jué这个音时,从《辞海》的释义是:挖掘。《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为:①通“掘”。挖掘。②通“厥”。指示代词,相当于“其”。虽说“阙”可假借为“掘”,但却没有侵害、消减的意思。而读“quē”时,《汉语大词典》有这样的义项:①损害,②削减。因此,笔者认为上句中的“阙”读“quē”。再比如苏教版必修一苏轼的《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一句的断句,是断成“方其/破荆州”呢?还是“方/其破荆州”呢?若断成“方其”,则意思是“正当”,而断成“方/其”意思是“当他”。根据文章的语境判断应是后一种停顿才是合理的,即“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文章之外的信息收集包括对作者及背景的熟悉和文体特征的积累。其中对作者及背景的掌握是重点。学习文言文,不了解作者,不探寻背景,总给人一种隔山打牛、隔靴搔痒的感受,不能深入领悟文本,从而使得在整体感知阶段无法做到有感情地阅读,也为后一阶段的深入理解文本设置了障碍,影响整体感知的效果。

二、再说“言”

应属于学习探究范畴,其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并实践运用的基础。笔者认为“言”包括含义丰富的单音词和由独特语法习惯而形成的文言句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上述文字表达中不难看出“理解词句含义”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在积累方面更是提出了梳理文言虚词及句式的要求。新课标中的这段文字指明了“言”的具体内容。为了防止把文言文上成单纯的字、词、句翻译课,新课标又作了更明确的要求:“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因此,在对“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做到重点突出,引导学生对规律性东西的把握,摒弃“满堂灌”式的讲解,让学生有思考活动的空间。如教学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不能因为其为先秦文章较为难懂,就为学生字字翻译。教师应抓住文中关键文言实词“过”“疾”“患”、文言句式“无乃尔是过与?”等教学,对于其他文言知识,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从而使学生在思考活动中提升文言能力。这是“言”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最后说第二个“文”

应属于鉴赏领悟的范畴。这一环节不是简单地总结,它是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地解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思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明确地讲,第二个“文”包括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文本的表达艺术,二是作者的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其中对文本表达艺术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进一步运用文言能力的重要步骤,文本表达艺术的鉴赏和领悟,包括对文本构造之法的领会和对文本表现手法运用的鉴赏。举例来说。苏教版必修三苏洵《六国论》是一篇议论性、说理性很强的文言文。文章开篇点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下去围绕中心论点作者又分成“赂者亡”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具体论述,最后指出历史教训对于后世的借鉴意义,文章结构严密,论证充分,其构造之法的精妙让人叹服!再比如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一文,其最大特点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学习此文,对比喻手法的鉴赏是教学的重点。

文言文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如何把它很好地传承下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笔者以为我们不把目光局限于精巧的教学手段,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不会陷入困惑,才不会被所谓的评比、所谓的“好课”污染,还文言文教学一片蔚蓝的天,一方纯洁的水!

(柳学军 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高级中学 22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