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隐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隐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重点研究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和空间生成机理,对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有较强的阐释力。本文首先概述了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继而在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对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进行解构。最后,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加强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隐喻 概念整合 隐喻教学

隐喻作为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思维现象。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础,是我们的认知工具。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出发,拟通过实例阐释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构建的影响,及隐喻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和合成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

1 隐喻

隐喻不仅是一种增强语言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参与了人类的整个认知过程。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揭示思维规律的认知层面,从而展开了隐喻机理的研究。隐喻具有相似性、文化性、创造性、冲突性等语义特征。隐喻在本质上成为我们了解周围世界的概念工具,在日常语言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如,媒体经常使用“牛市”和“熊市”来描述股票市场证券价格上涨或下降的趋势,这一隐喻表达方式与动物攻击对手的方式有相似性。当攻击对手时,公牛将两只角伸向空中而熊却将爪子向下猛击。如果股票市场趋势向上,就说是“牛市”。如果市场趋势是下降,则称作“熊市”。这一隐喻意义正是隐喻相似性语义特征的体现。

2 概念整合理论及隐喻意义的认知合成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著名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M.Turner)联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版了关于认知与语言方面的著作,创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提出,概念整合作为一种基本的心智能力,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起着意义构建的作用,重点研究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概念整合的具体过程涉及到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在这四个心理空间内,两个输入空间在结构上有某种对应关系,经过类属空间反映出两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与组织,最后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其中,层创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它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挖掘深层的语义理解,使得抽象思维的理解成为可能。

3 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的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是隐喻研究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对隐喻意义的建构与推理有较强的解释力。根据隐喻的认知合成模式,实现隐喻意义的合成过程具体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运作(Fauconnier,1998):组合、匹配和扩展,即:隐喻意义的信息元素与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相互组合,通过跨空间进行隐喻信息的匹配,形成层创内容,扩展产生新范畴、新概念,再加上认知主体的独立认知思维,隐喻意义建构的新意义便产生了。

如:“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施耐庵:《水浒传》上卷第十六回)

句中隐喻信息“宋江”与“及时雨”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宋江是古典小说和热播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作为输入空间1,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豪情仗义。而作为心理空间2的“及时雨”,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在农作物急需有水的时候下的雨。这两个心理空间拥有某些相同的结构并表现于类属空间:某人或某物在遇到某种困难时需要的某种及时帮助。整合空间中的隐喻信息,一方面是来自“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宋江”的映射空间,另一方面是来自“庄稼正需要雨水时下的雨”的映射空间。基于来自空间1和空间2对应的相似性的基础上,隐喻信息经过认知主体在类属空间的抽象思维与人们对“及时雨”的背景知识相互组合,上述的类属空间意义在整合空间内与两个心理空间“扶危济困的宋江”与“农作物急需有水的时候下的雨”发生匹配交织,隐喻信息通过跨空间部分映现、匹配,产生了自身的层创意义,扩展创造出新的隐喻意义“宋江被称作及时雨”,隐喻意义的概念合成过程实现了。具体合成过程如图所示:

4 培养隐喻能力的几点建议

隐喻能力是认知主体分析、理解和构建不同概念空间类比联想的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识别、自如使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即,隐喻能力要求认知主体具备既能理解、习得隐喻,还能创造性地使用隐喻的能力(王蓉&张丽,2007)。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注重隐喻能力的培养。从概念整合理论隐喻现象加以分析,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在此提出培养隐喻能力的几点建议。

4.1重视教学环节设计,提高隐喻教学水平。

隐喻性是语言的共性,这是隐喻教学的前提。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是提高隐喻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因此,备课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习概念整合等相关的一些认知理论,并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设计课程讲解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分析讲解来实现培养的目的。课后则通过安排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他书面材料中的隐喻现象来进行强化。实践证明,将隐喻能力的培养分为发现、设计、讲授、强化等环节,对提高隐喻教学水平是有效的。

4.2加强对相关认知理论方法的教授,培养学生的理论自觉性。

语言意义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也是对目标语的隐喻方式的习得过程。尽管隐喻思维是普遍的,但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准确地掌握语言的隐喻表达方式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之一。概念整合是认知工具,将它应用于隐喻中,可使我们更细致地剖析和学习隐喻语言的推理和整合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词汇、句子等的讲解,忽视语言学习方法的教授,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加强概念整合理论及相关认知理论的介绍、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运用概念整合机制准确理解隐喻意义的自觉性,提高语言学习水平。

4.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隐喻能力培养相结合。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应用频繁的一种写作手法,使文学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如许多著名诗人的名篇,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选《爱情的哲学》、美国著名文学作者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选《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美国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选《未选择的路》等等。通过鉴赏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促进对文化背景的认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灵感,提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模仿、运用隐喻手法的能力和创造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会去识别、理解教材中文学语言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鼓励学生课后多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隐喻的速度和熟练度,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喻能力的培养。

5 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强调了意义的概念整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创新性,启发我们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理解深层的语义结构,对隐喻意义的理解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教师的隐喻教学和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提高概念整合观的隐喻教学水平,引导学生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掌握,培养学生的概念整合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利用自己的概念整合认知机制和语言概念空间,理解隐喻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提高准确理解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