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困惑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绿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困惑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绿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通知》,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任教语文的水墩中学,为了追求符合国家对素质教育质量的要求,紧跟着于2003学年全面实验新课标。在这种课改的新形势下,我担任的初中语文实验新课程。自然应运而生。近几年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理念下,着力于改革开放,努力建设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教学,从而使素质教育在山村中学播下了良种,甚至开花、结果。然而,在实验初期也存在不少困惑:困惑之一,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适应新课标的新教材呢?困惑之二,是新课程教学怎么适应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困惑之三,是怎样开发课程资源……回顾实践新课程教学初期,在困惑中,社会哲学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社会哲学告诉我们:“有困难有办法,有办法有希望。”实践表明,以上的哲学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实践中就是不避艰难,坚持摸、爬、滚、打,终于解脱了困惑,找到了绿洲。本文就我们是如何解脱困惑,找到绿洲,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吧!

一、冲破以‘教’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方法,实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我们在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下,大胆冲破“以‘教’为中心的旧教法,实施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勇于进行“三改”:

一改,以“教”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我认识到: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导学”,应强调在导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去求新知、练能力。如教学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的第一单元。我在引导学生掌握“遵路、入境、悟神”的阅读方法后,便极力鼓励学生自主运用学法去略读、精读,边读边思,在略读时初思,在精读时深思,并在读、思结合中生疑,在生疑基础上质疑,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探究,然后在质疑的基础上析疑、解疑。由此使学生的学习别开生面,发挥了主体学习精神。在自己动口、动脑中感悟到:我们要学习课文作者在生活的感受中,去展示多姿多彩的生活。

二改,“指令型”教学为“创生型”教学,卸除不顾学情、不看生活语文,以己定的主观臆测进行教学的陋习,大胆拆除妨碍学生灵性思维与创造激情的教学樊篱,尽力使课堂能洋溢“希望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魅力”,从而吸引了学生自主地发展,变“认知的困苦”为“求索的乐趣”;变学习的负累为“生命的享受”。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在教学前我先引领学生到田野感受大自然的美,到村上敬老院去感受充满关爱之情。然后,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由于学生先有观察和有感悟,因此,在课中阅读课文时,很快进入课文境界:旎的春光,多姿的冬天,美好的画面一一顺畅跃入脑际,读完课文后都像课中描写的人们那样,对大自然和人际和谐交往产生一种眷恋和热爱,达到了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改,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由“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变为“全面关怀学生的发展”。在课程实验初期,我们老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型困惑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只考虑分数高低,卷面好坏。实验一段时间后,笔者在进一步学习课程改革纲要中认识到“只看分数”,“只管书面答案”有悖于课改精神,于是主动创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于是一改应试教育的做法,在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方面,建立自评、他评相结合以鼓励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

二、甩掉呆板、落后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打造“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语文学科有语文教学的特点,除了和其他学科一样要注重工具性、基础性、科学性之外,还有它的人文性、语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科的教学特点,通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教学去实现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对人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的素养。基于上述认识,我在实验新课程教学前期,便意识到学科特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下意识甩掉教育全盘苏化时期所留下的落后、呆板的凯洛天“课堂教学五环节”模式(每节课都呆板地进行“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样呆板的教学五环节),注重着力打造充满“语文味”的语文教学,把它上成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课堂。

我的做法:一是,首抓教师与文本的早期对话。认真研读文本,提前走进文本,成为文本的知音,为课中能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好基础,接下来,我再用心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最后再科学地预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本手段和流程我还特别着重考虑如何突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位置,促使学生学会读书的达成。以利在具体操作时能“以读为‘经’”,以字、词、句、段、篇及其写作手法的理解为“纬”,做到读中有感,感中有悟;二是,在课中着力抓住基础,注重积累,努力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例如教学《勇气》一课,我课前不惜时间与文本做好先期对话,走进文本,并且细挖文本中的教学资源,然后结合学情、预设教学流程,在课中则在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引领他们进行“主学、主问、主探、主评”,从中创设“生成”,这样便形成了课堂生成的亮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测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我在课中引导学生“主读、主问、主探、主评”中,还注意不拘泥于课前预测,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动,由此便实现了动态生成,既有预约的精彩,又能呈现出动态变化,实现“动态生成”。

三、从只局限于课本教学资源中解脱出来,大力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语文教学中也处处离不开生活”。有专家说:“我国幅员广阔,风俗习惯各异,语文教材本身即使编得再好,也不免有先天不足的缺陷,由此决定着了课本资源的局限性”。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课程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学,而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生学语文放在大社会大环境中。我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实验的是认真开发校本教材,把学校所在地和校园里的自然风景、名胜古迹、校园文化,民俗风情都列入语文学习范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并根据各自熟悉的情况选择自由作文。当学生对校本教材的学习有了兴趣后,再拓展到在看电视、看报纸时留心国内外的主要事件和家庭生活、社会进步等现象与课文教学结合起来,带进课堂的范文学习之中,把课文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从中提高语文素养。实践证明,这样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分析更为透彻,练习作文内涵也更为丰富。

诚然,我们的语文课程教学还正在实验中,应该说我们的课改欲要达到理想境界,路程还很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广东河源市紫金县水墩中学)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