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感受美 第1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感受美 第1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学校教学楼走廊每隔三四间教室便有一根下水管,校长觉得这下水管虽然并不妨碍什么,但从美观的角度来讲,却有些欠缺,于是就让我们美术组设计一下,选择一根水管先包装布置一下,最好能成为教学楼走廊的亮点。我们几个美术教师一讨论,决定把下水管包装成椰子树。在教学楼下还有碧绿的水系,高大的椰子树依傍在碧绿的水、洁白的墙之间,肯定会非常好看的。于是,买材料、装饰,一棵椰子树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棕色的树干,浓绿宽大的树叶,圆圆的椰子点缀在绿叶间,分外美丽。第二天便引来许多教师的观看,大家都说好看。于是,校长安排教师们星期天加班制作椰子树,把其他的下水管也布置起来。星期一,一排排椰子树傲然挺立在走廊间。没多久,校长又对我们美术教师说,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椰子树的叶子、果子再整理整理,大家都说只有美术组做的那棵最美。为什么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制作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原因在于我们美术组在制作时考虑了叶子的长短、稀疏、高低的对比。因为我们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从而能在生活中创造美。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将以上的例子说给学生们听,让他们知道学习美术不仅是画好画,更是要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过去的美术教育,我们常常把审美教育的重点放在欣赏教育里,借助书中的大师作品,解读美术作品的思想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长期忽略了让学生“感知美”的训练,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敏锐的视觉意识的形成。如何把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使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美的存在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首先,多渠道挖掘美感培养的因素,拓宽学生感知美的途径。我在教《大自然的印痕》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叶子的外形,接着让他们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再对着光看里面的叶脉,学生都十分兴奋地完成了这样的观察。因为,平时的观察中学生们往往只看到叶子的外形、颜色,这次通过摸一摸,他们感知到了叶子的肌理、质感;闻一闻,他们闻到了叶子独特的清新的香味;对着光看叶脉,学生们看到了自己平时不注意的美丽的叶脉花纹。就这样,学生感觉到了外形美、肌理美、花纹美之后,我再引导他们表现出来,教学效果就非常好。再如,一年级第一册《会飞的泡泡》一课的教学,我让学生用废旧的塑料袋制作“泡泡”并进行装饰,用线扎好,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迎风一放,塑料袋就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起来。这时,我再让学生观察我们的操场、大自然,说说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大自然美在哪里?我们利用原本废弃的塑料袋可以装点大自然,但如果我们把这些废弃物四处乱扔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们一边开心地玩着,一边七嘴八舌地说:“那样大自然就不美了”,“这样我们以后就再也见不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了”……也有学生说:“那样,地球妈妈会伤心的,地球妈妈会很生气的!”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受到了环保教育理念的熏陶。

在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时,语言是必不可少的。那是否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能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呢?不,教师还应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加强学生感知美的体验。比如,我们学校以版画作为特色教学,一年级学生刚学习版画时,我就让他们先学磨印,找找身边各种有特别肌理效果的物体进行磨印。学生拿着笔在校园里找寻起来:同学的毛衣、牛仔裤、树干、水泥地、办公室窗子的花纹玻璃、墙面砖、地面砖、桌子、椅子等都成了他们磨印的对象。当我把学生磨印到的作业展示出来后,他们都大吃一惊:这么美的东西竟然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去关心、没有去发现而已。通过这样的学习,加强了学生对“美就在生活中”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感知艺术美的多样性,丰富感知美的经验。在教五年级水墨游戏时,书中有两幅李可染的作品,一幅是写生作品,另一幅是在写生基础上的写意作品。相同的内容,不同的绘画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喜欢哪幅作品?”85%以上的学生都不喜欢那幅写意的,原因是“不像”。于是我就收集各种水墨作品,让学生逐渐领会水墨画的神韵,体悟水墨画独特的美感。在引导学生欣赏西方现代艺术时,不能由教师一味灌输,而应在尊重学生对作品理解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在教学此类内容时,我一般不先说我知道的一些与画面有关的知识,而是请学生说说:“你看了这幅画首先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比如,看《格尔尼卡》,学生回答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时,很多学生都说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乱七八糟的,里面好像有怪兽,给人一种可怕的感觉。我就再问:“为什么这幅画会给你这样的感觉,你从哪里感觉到了?你认为画家为什么画这样的颜色、这样的线条?”在提问的基础上我再给他们讲一讲画家画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画家的性格特征等。这样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既对画面有了感知,又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方法,从而就能尽情地享受美、欣赏美。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育,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法,又要得法,更要多法。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突出审美培养的直观性、趣味性、活动性,从而多方面引导学生感知艺术美、自然美的特征,锻炼学生“感受美的眼睛”,铸造他们“体验美的心灵”。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