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章的改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章的改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题设计】

熟读《蜡烛》这篇战地通讯,试将此文改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不要写成缩写;(2)想象要合理;(3)主要情节、文章主题要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4)力求创新。

【写作引路】

《蜡烛》这篇文章,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创作的战地通讯。文章赞扬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同学们在改写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可改变结构。原文运用的是顺叙,是按照时间先后的次序叙述故事情节的,条理分明。改写时,同学们可以考虑运用倒叙以做到别出心裁,这就要选好切入点,要对故事做一个全新的布局;还可将老妇人掩埋红军战士的行为背后隐藏的东西用插叙来表现――她的生活在德国侵略者占领前后有何巨变,她的情感有何波澜。这样,所改写的文章形式新颖,内容也会更丰富,要表现的“两国人民深厚的情谊”这个主题就会表现得更为深刻。

二、可改变人称。原文的主人公是老妇人,重点写她掩埋红军战士的行为及对红军的真挚情感。改写时,同学们可将主人公变为“红军战士”,以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我”的亲历,来展开故事情节。这样可以更好地展示人物的种种表现,又可更好地抒感。尤其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语言与人物心理会显得更加真实。

三、可改变表达方式。原文作为一篇战地通讯,以叙述事件为主,前半部分对老妇人的描写很多,对红军战士的描写几乎没有涉及;后半部分不论是对老妇人还是对红军战士主要是概括叙述,细节描写较少。改写时,同学们可对二者进行细致描写。如面对红军战士的坟墓,老妇人的神情如何,语言动作又怎样,其他战士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是通过动作还是语言,他们之间如何体现出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如此等等。如借合理的想象把此处写得具体而生动,定然会写出感人的好文章。

【佳作欣赏一】

闪烁的蜡烛光

卞 婷

我在南斯拉夫萨伐河边有个老妈妈――她的名字我不知道,但确实是最令我尊敬的妈妈!

我敬重她,因为在她身上洋溢着苏联与南斯拉夫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事情还要追溯到1944年。

这年9月19日,我们偷袭萨伐河边上被德国侵略者占领的桥头堡。小方场上留下了我的战友契柯拉耶夫。

敌人的炮弹还在周边爆炸,而我和一个战友轻伤,另两位重伤,我的好战友契柯拉耶夫却牺牲了!

我们四个人退出了方场,等待早上进攻的命令。

天刚亮,我们的炮弹呼啸着飞向敌人的桥头堡――德国侵略者死伤惨重,落荒而逃。

炮火停息了。我们马上出发来到了小方场寻找牺牲的战友。可是,我们转遍了方场也没有他的影子!

我正失望。突然,一个战友叫了起来:“看,那是什么?”

顺着他的手指的方向看去――一个不大的坟茔!用土块,用砖石堆成的小小的坟茔!坟茔上,一支鲜红的大蜡烛已经燃烧得只余一点点了。有一块弯着的洋铁皮包围着,于是小小的蜡烛光便安全地燃烧着!

这是谁的坟茔?我们看到了一顶军帽――噢!那是好战友契柯拉耶夫的!我们顿时明白了。

我们围着坟茔,摘下了军帽,静静地站立,默默地望着红红的蜡烛。

是谁把战友埋葬的?我们好疑惑!

这时,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老妇人蹒跚地向方场走来。她走得很慢很慢,老态龙钟。走过去,我看到的是一双粗糙的大手,一张布满皱纹的脸庞,一头卷曲而稀疏的白发!

她蹲下来,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精致的包裹,一层一层打开,里面放着的竟然是和坟茔上燃烧着的一样的大红蜡烛!老妇人点燃了新的蜡烛,插在了即将燃尽的蜡烛旁边!

“老人家,这坟中的人……?”“也是我的儿子!”老人回答得很干脆,老妇人疼惜地望着眼前小小的坟堆。我从老妇人的叙述中得知,她的老伴在德国侵略者的炮火下丧了命;房子也被炸塌了;一个儿子上了前线上;只有她一个人住在地窖里。

老妇人眼角溢出了浑浊的泪,她扭过头拭去眼角的泪,转身向那个地窖蹒跚而去。

我的心开始流泪!是啊,有多少妈妈在翘首盼望着儿子的归来啊。眼前的南斯拉夫老人,不也是我们的老妈妈吗?

“妈妈!”我大声呼唤,朝着老人的背影!

“妈妈!”几个战友,异口同声地呼唤着――

点评

本文运用倒叙开篇,直入中心,对“老妈妈”的情感很浓而显得突兀,自然有引人急于读下去的妙处。在叙述事件时,除了大量的描写外,本文借助第一人称“我”的亲历,以合理想象与老妇人的对话来展开情节,生动而感人。最后以“我”和战友呼唤老妇人“妈妈”作结,既表达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真挚友谊,又使文章真切感人。

【佳作欣赏二】

小小的坟茔

魏新宇

1944年9月19日。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

黎明前,我们五个人奉命偷袭占领萨伐河上桥头堡的德国侵略者时,遇到敌方炮弹扫射,战友契柯拉耶夫牺牲在了方场上。

天刚亮,我军猛攻敌人的桥头堡,彻底消灭了敌人。

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火红的阳光透过薄雾,照在这片被战争洗礼过的土地上。连长命令我和几名战士去方场寻找战友的遗体,找到后务必及时回队,掩埋烈士后继续追击敌人。

小小的方场上,我们找遍了,都没有战友的遗体。正在疑惑间,忽然,一位战士大叫了一声:“快看!”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在被炸毁了的铁栅栏旁,有一束明晃晃的黄色的蜡烛光,在微风吹拂下,在用洋铁皮弯成半圆的挡风板的保护下,灿烂地燃烧着。那是一支快要烧完的大红蜡烛!它静静地伫立在一个略高出地面的土堆旁!旁边是一个小小的包裹!

这时,一位披着黑色大围巾的老妇人步履蹒跚地向这边走来。她干裂的嘴唇上粘着几根发丝,黝黑的脸上,一双眼睛深深陷了下去,一头凌乱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翻飞,她的身子佝偻着,气喘吁吁。

老妇人走到土堆前,慢慢地坐了下来。接着,她那青筋突起的手伸入了衣袋,拿出了一个布包。然后,一层层地打开――这是一只与坟堆上燃烧着的完全相同的大红蜡烛!

新蜡烛又明晃晃地燃烧起来。老妇人闭上眼睛,双手交叉在胸前,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什么。她大概是为她的亲人而祈祷吧!

老妇人祈祷后,吃力地往起站。我们赶紧上前搀扶她。老妇人指了指土堆前的小包裹,示意我们打开。我打开了层层包着的小包裹,里面竟然是我们牺牲的战友契柯拉耶夫的水壶,上面还沾着鲜血!

我们明白了,眼前的小小土堆,就是战友契柯拉耶夫的坟茔!

我们和老妇人攀谈,得知她的丈夫前不久被敌人的炮弹炸死了,房屋被炸毁,唯一的儿子也上了前线,至今生死不明。没地方住了,她只好住在阴暗潮湿的地窖里。这红红的大蜡烛,是她结婚时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珍藏45年了!

看着战友有了这样的归宿,面对老妇人,我们肃然起敬。我们几名战士,向着白发苍苍的老人,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老妇人蹒跚而去。温暖的阳光照在她的身上,柔和而灿烂……

点评

本文运用简洁的语言交代战斗的时间、地点、起因、开篇也很新颖,情节进展也很快。本文中作者构思采用对话来展示,但依然交代清楚了老人的生活经历,很真实。结尾用“柔和而灿烂”的“温暖的阳光”来暗示老妇人一份纯洁的情感,是景与情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