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就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思路。

关键词:高中生 英语 阅读理解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并且阅读在高考中占分比例也很大,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英语其它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而如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值得我们深思。

一、 目前高中的英语阅读现状

1. 教育思想落后

中国的教育思想受到几千年的影响,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受传统的科举制度影响,今天的中考和高考反映出我们的教育也还是应试教育。我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比较落后,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入WTO的中国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的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教育需要改革,而应试教育正是目前课改的最大障碍。

2. 教学过程单一

高中的教学时间很有限,每周上课的任务又必须完成,所以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先简单的翻译,再进行机械的阅读强化训练,只图数量不图质量,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老师在讲解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重视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一些句子、文章理解有偏差。

3. 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很多高中学生就是每天机械地做阅读理解题,一字一句地看,碰到生单词立刻就查,看文章中间还休息,有的用笔指着单词看,有的同学看一句读一句,速度根本提不上,理解的句意不完整,做题时断章取义。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极大地限制了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对策

1.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老师在实践中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课堂任务,它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教师要能利用网络设备,使课堂现代化,知识网络化,信息时代化,课堂有效化。比如,英语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的阅读课文,我利用了网络制作了课件,搜索了关于友谊的图片、中英文歌曲、名言、格言等一系列的信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友谊有深刻的了解,这样也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英语阅读的机会和环境。从选取阅读材料上开始,先找一些难度适中的、简短的、有趣味性的文章,也可以让学生看自己喜欢的英语阅读材料,如幽默故事、英语书虫系列等,还可以通过英文电影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英语阅读材料,学生定期展示自己收集的各种商品的英文名称和说明书以及自己喜欢的物品英文名,在班级里成立阅读小组,定期给出每组的定量阅读任务,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层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阅读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有两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泛读和精读。泛读也叫做快读和略读,是通过快速的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结构、问题、逻辑关系等,以便迅速而准确地回答问题。泛读要求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无声读,不回读,不细读,快速地一口气读完全文,掌握文章的大意。精读也叫做细读,主要目的是领会文章的细节,判断文章的言外之意,推测作者的意图等,通过精读文章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在精读中,学生要抓住主题句和关键句,碰到生单词根据上下文关系猜测,也可以根据各种构词法如同义词、反义词、前缀、后缀等猜测词义。

考试中英语阅读是精读和泛读的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要保证阅读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在不知全文内容的情况下,采用快速阅读法,通读大意,即使不理解的句子,也不要停留,当通读全文后,便能了解文章大意。第二遍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刚才不理解的句子在前后文章的联系下,便能猜个大概,大部分答案在此次阅读中便能顺利找出。第三遍就是将剩下的问题与文章中的内容相对应,找出相关答案。

参考文献:

1. 杨宁.任务型教学方法在英语阅读课上的应用[J].学周刊,2010(08).

2. 何莉.浅谈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