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宋刺绣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北宋刺绣起源于汴绣,承袭于隋、唐盛世,品类丰富,题材广泛,风格自成体系。研究北宋刺绣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社会表达,对于现代刺绣工艺的追本溯源、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汴绣;北宋刺绣;民间性与艺术化;传承与升华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志码:A
A Study on Northern Song Embroidery
Abstract: Northern Song Embroidery which means embroidery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AD-1127AD) is originated from Bian Embroidery (also known as Kaifeng Embroidery and follows the tradition of the flourishing age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t has diversified varietie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subject and has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its own. The study on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cial expressions of Northern Song Embroidery has positive social significance to the source-trac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mbroidery.
Key words: Bian Embroidery; Northern Song Embroidery; folk and artistic; inheritance and sublimation
北宋是史学家公认的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文化高度繁荣,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伦理、教育、文学、艺术、医学、工艺美术、史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特别是绘画艺术空前繁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刺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艺术基础。
1 北宋刺绣的品类
北宋刺绣起源于北宋年间(公元960 — 1127年)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下文“东京”也指此地),今称汴绣,当时汴梁是中国刺绣、丝织业的中心。北宋刺绣以古朴、典雅、细腻著称于世,在我国刺绣艺术史上上承隋、唐古代刺绣之优良传统,下开元、明、清刺绣高度发展之先河,它分类详细,从业人员广泛,普及度极高,是中国刺绣史上鼎盛发展的时代。北宋刺绣的可分为宫廷绣、民间绣、闺阁绣与绣画。
1.1 宫廷绣专司专用
宫廷绣纹样有明确的寓意,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与森严的等级特征,专司生产,用于宫廷或御赐外臣。据《东京梦华录-外诸司》记载,北宋时期,出于审美心理和装点宫廷的需要,官府手工业管理机构少府监,以刺绣为专业的“大学”——文绣院就是少府监所属机构,“掌纂绣以供皇帝乗舆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少府监大量培养和招募刺绣艺人,崇宁三年(1104年),招绣工300人,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龙袍、朝服等服饰和日用品。除文绣院外“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凡器服之用”的文思院领有42作,其中设立有绣作;内侍省里的后苑造作所,是“掌造禁中及皇属婚娶名物”的,领有81作,其中也有绣作。这些机构里拿国家俸禄的职业刺绣人员主要担当宫廷服饰和仪仗用装饰等实用品的刺绣,也称“宫廷绣”、“皇绣”、“官绣”。
1.2 民间绣走向商品化
民间绣源于民间生活,题材内容广泛,能充分表现北宋民风民俗。北宋政府的宽松经济政策,使商人不再被歧视性对待(可以不用穿特别颜色的衣服、可以乘坐马车),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及自由经商的权力。商品经济的发达赋予民间绣品更多的展示空间,绣女和寺院尼姑等民间手工艺人可以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市井中也首次出现了专门从事刺绣行业的人员和店面,成为一个专业的刺绣区。据《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载,“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絛线之类…… ”, 还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之类的描述,当时民间绣品市场的繁荣可见一斑。由于对绣品的大量需求,使从事刺绣的人群增多,也促进了技术的提高。各类绣品遍及京城的各个角落,刺绣开始真正走向市场化。
1.3 闺阁绣与艺术化
闺阁绣是指经济实力条件优越的名门闺秀和富贵人家小姐所享有的一种消遣作品,或用作嫁妆,或绣字画怡情。她们有才华学识,又擅长运用书法、诗文、绘画语汇显示内心的风雅,通过高超的手工技艺、广泛的题材,对所创意造物寄予情思,借此寄托不同的情感祈求,也是闺阁中女子才识修养、闺中之德、贤淑品行的外化表现。在高度发达的文化背景下,宋代女子的绣画技艺也有空前的进步,纯欣赏刺绣便是在这样繁荣、宽松、自由发展的大环境下诞生成长起来。
宋徽宗于崇宁年间(1102—1106年)设立绣画专科, 将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内容丰富,为使众多书画名家的绘画作品达到书画趣致境和之传神意境,绣前计划,绣时度势,构图简化,纹样精巧,体现了绘画艺术和刺绣工艺的完美结合。宋代绣画受院体画影响,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绣画构图简练,形象生动,设色精妙,其风格与画院作品相似。
2 北宋绣种的发展
2.1 绣品等级化趋势明显
北宋的宫廷绣、民间刺绣、闺阁绣与绣画有不同的社会阶层区分。文绣院供职的绣工为皇室刺绣龙袍、朝服等服饰和日用品,绣品多遵循历代沿袭的规章制度,迎合宫廷喜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玩赏性。民间刺绣主要服务于普通百姓,绣品多反应民间习俗生活和节令装饰,民间刺绣也很盛行,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绣品交易市场,“近佛殿占两廊皆绣姑卖绣作”,饭庄酒楼也是“珠帘绣额,灯光晃耀”,到处是“彩楼相对”、“绣帘相招”、“锦绣交辉”的景象,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闺阁绣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等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并在宫廷和民间流行。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绣画作品由文人士大夫参与协作,画师供稿,专门制作以摹绣绘画为底稿的观赏性绣品,以体现绘画原作精神为目的,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逼真的效果,开启了画绣结合的先例,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具有极强的欣赏性,出现了思白、墨林、启美等著名刺绣艺人,刺绣技艺也跨入新的台阶。
2.2 刺绣的题材与品类日渐丰富
官绣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主要有绣额、珠帘、绣伞、绣毯以及皇室用的御袍、龙旗等日用品。北宋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花鸟画家。宋徽宗也擅长花鸟画,上行下效,宫廷绣画题材多为花果、草虫,宗教题材有佛像和道教神仙故事。花鸟画作刺绣稿本,构图相对简单,色彩优美,非常符合女性审美标准。庭院小景、戏曲人物等具有工艺精细、生动逼真等特点。民间绣品种有佩绶、香囊、荷包、兜肚、帐沿、领抹、花朵、衣衫等,传承方式是家族式及师徒式,不受上层社会制度的束缚,在题材多采用自然积淀、带带相传的稳定持续承载普通民众情感的民俗纹样,各类刺绣物品表达出来寻常女性的生活、理想、态度、情感和贤淑品行。闺阁绣与绣画题材主要来源于绘画,绣品画面上的景物与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绣画在追寻原作的基础调动各种刺绣语言,竭尽所能表现“较画更佳”艺术效果,不仅绣一般的花草图案、鸟兽虫鱼及人物像,而且能绣出山水风景、亭台楼阁及各种社会生活场景。《秋葵蛱蝶》落在淡黄色的秋葵花瓣上的黑白相间蝴蝶错针铺绣,似在摇曳,叶子用掺针从中间向叶尖运针,勾出叶脉,色调柔和,针工细密,富丽华贵,将绘画笔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是花鸟绣画的典型作品。
2.3 绣品从实用工艺品向收藏工艺品升华
通过前面论述,可以看出宫廷绣、民间刺绣以实用功能为主欣赏为辅,闺阁绣与绣画以欣赏为主。所以北宋绣品可以分为实用型和欣赏型两大类,实用型刺绣多见于日用服饰和生活用品当中。观赏性绣画与宋代绘画题材大致相同,宋代文人士大夫创作、收藏、品鉴艺术品蔚然成风,不少文人在艺术实践的题材、形式及审美旨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品位,以文人士大夫们总结的审美理论为指导,凭“画学”为基础,文人画家参与刺绣欣赏品的创作与评估,绘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并为刺绣提供了丰富的养分,用画家画稿作绣的纯欣赏艺术刺绣技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北宋刺绣集中体现了民俗生活和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潮流,用皇家院体画精品专门进行刺绣艺术创作,起点之高前所未有,它的精彩、繁荣得益于社会的文化态度和昌盛的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
[1] 孟元老,王永宽, 译. 东京梦华录[M].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 周东海. 宋代闺阁绣兴盛探究[J]. 开封大学学报,2003,17(3):11-12.
[3] 王梅格. 中国古代的女子绣画[J] .寻根, 2012(1):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