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资金短缺时代”呼唤金融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出席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期间表示,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资金短缺,而更多的是如何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金人庆此番讲话是迄今为止高层官员针对中国资金供求形势的首次重要表态,折射出官方层面对金融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认知。
计划经济本质上是短缺经济,经济改革的直接动因也在解决短缺问题。从号召群众“勤俭节约,踊跃储蓄”到给予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一直致力于汲取国内外资金,支持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曾有学者断言,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资金问题,首要任务是动员国内外储蓄。
时至今日,经济生活中仍是“资金为王”。如果调查100家企业,大概90家都会抱怨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如果访谈100个梦想创业者,恐怕99个都会哀叹缺乏启动资金。于是乎,有办法搞到资金或仅仅是接近银行和券商者,均会成为众人艳羡和结交的对象。其实如今银行和券商也有一肚子苦水:银行苦于“存差”高企,吸收了大量存款却贷不出去,徒然背负资金成本,因此商业银行的口号早已从“存款立行”变为“贷款立行”了,往日“吸储”的劲头已化为今天“营销”的攻势;券商苦于“僧多粥少”,很难拿到承销订单,尤其难以抢到优质上市资源,向监管部门反映吧,监管部门的说法是“爱护证券市场,不宜盲目扩容”。
从总量层面分析,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资金供求形势已然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系统“存差”与日俱增,外汇储备迅速攀升,表明我国资金已经充裕到本国无法充分利用的地步,大量储蓄流出境外支援他国经济建设。在现代经济史上,几乎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经历过我国目前的“资金过剩”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是外贸逆差、债台高筑、资本外逃、储蓄不足,而我国则是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同时并存、银行“存差”高企与外资大量流入同时出现、资本外逃与热钱涌入同时发生。
与宏观层面“资金过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微观层面的“融资困境”,资金供给者――金融机构与资金需求者――企业,两者的感觉和判断大相径庭:金融机构为找不到好的贷款项目而烦恼,企业为看好的项目找不到资金而烦恼。一方苦于资金需求不足,另一方苦于资金供给不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金人庆财长的讲话道出了症结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不是资金总量问题,而是金融体制和融资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以行政垄断和权力集中为特征,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仍然沿袭计划体制运作逻辑。四大国有银行控制了绝大部分存贷款业务,贷款对象集中于大型国企和跨国公司,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其实与国有银行无异,追逐的也是这两类“优质客户”;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多为国有控股,股票债券上市发行仍然仰赖监管部门审批,融资指标有限,融资成本高昂。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最活跃力量的今天,金融领域仍是国有机构、巨型银行的天下,产业与金融这一结构性矛盾的直接后果就是储蓄难以顺利转化为投资,经济增长的部分潜力被白白浪费了。
回顾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一个重要教训是只重视动员国内外的“资金”,却未重视“资金”如何转化为“资源”。以引进外资为例,我们花大力气引进的外资其实运用的还是国内资源,外资的作用只在于“推动”国内闲置的资源进入投资领域。外资企业之所以能够高效配置资源,过去的说法是外资企业“天然与市场经济接轨,经营机制具有优势”。如今我国已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大批产权清晰、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经营机制并不比外资企业逊色,却并未享受到外资企业的融资待遇。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领域首当其冲,如何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对内开放,如何放松金融管制、鼓励民间金融发育,将是关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