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与小肠 第1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与小肠 第1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认识五脏六腑

我们到医院看中医时,经常听医生说到“肾虚”、“脾虚”等,有的人就担心是不是肾出了毛病,是不是脾有了问题。其实中医所说的肾、脾等五脏六腑和我们所想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而西医也与中医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脏器的解读也有着特别的观点。本期,我们为您带来了中西医对脏器的全方位解读,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中医西医眼中的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其生理功能有二:

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血液循环枢纽。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

主神志 即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有三:一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二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即广义的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狭义的神。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出生之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心主血,上供于脑。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反之不仅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而且还可影响其他脏腑功能。

小肠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其生理功能有二:

主受盛化物 小肠主受盛化物是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如化物功能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主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

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为脏,故属阴,小肠为腑,故属阳。两者在五行都属火。心居胸中,小肠居腹,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

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地进行。

小肠在分别清浊过程中,将清者吸收,通过脾气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地得到补充。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小肠实热亦可上熏于心。

常见病证

心的病证有虚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小肠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清浊不分,转输障碍等方面。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心气虚证,是指心脏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心阳虚证,是指心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心阳暴脱证,是指阴阳相离,心阳骤越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动则加重,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虚;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口唇青紫,神志模糊为心阳暴脱。

心血虚与心阴虚证 心血虚是指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征候。二者常则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若兼见眩晕健忘,面色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虚;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

心火亢盛证 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凡五志,六淫化火,或因劳倦,或进食辛辣厚味,均能引起此证。临床表现为心中烦怒,夜寐不安,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生舌疮,脉数有力,甚则狂躁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心脉痹阻证 指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痹阻不通所反映的征候。常由年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寒滞、气郁而发作。临床表现为心悸怔仲,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若痛如针刺,并见舌紫暗有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为闷痛,并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若剧痛暴作,并见畏寒肢冷,得温痛缓,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凝之象。

痰迷心窍证 指痰浊蒙闭心窍表现的证候。多因湿浊酿痰,或情志不遂,气郁生痰而引起。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发出奇怪叫声。

痰火扰心证 指痰火扰乱心神所出现的证候。多因五志化火,灼液成痰,痰火内盛或外感邪热,挟痰内陷心包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稠,喉间痰鸣,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

小肠实热证 指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心热下移所致。临床表现为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

预防保健

科学配膳 多吃高蛋白(如植物蛋白、牛奶、瘦肉等),降脂肪(如大豆、蘑菇、花生、大蒜、洋葱、酸奶、甲鱼、玉米油等),高维生素(如绿叶蔬菜、五谷杂粮、水果等),低盐饮食。

切忌暴饮 应该渴而后饮,缓进饮料,反对大饮、暴饮。因为一次喝大量的水或饮料,会迅速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一般而言,每次进饮料不要超过400毫升。

戒过食刺激物 凡刺激性食物和兴奋性药物,都会给心脏带来一定的负担,故应戒烟少酒,不宜饮大量浓茶,辣椒、胡椒等物亦要适量。

适量减肥 体重过重会加重心脏负担。因此,青春期以后注意减少脂肪赘生,避免发胖,控制体重和减肥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因人而异地选择。如运动锻炼、饮食减肥等。

卧具适当 一般而言,床头要比床尾适当高一些,枕头高低适度,对心脏血液回流有益处。心脏功能较弱者,休息时可采取半卧式,这样可减轻心脏的负担。

运动锻炼 经常参加运动锻炼,可以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对心脏大有益处。打太极拳、导引、气功、散步、慢跑、体操、骑自行车、爬山、游泳等,都适用于心脏的保健锻炼,中老年不宜参加过于激烈的竞技运动,以免加大心脏负荷而引发意外。

情志平和 情志平和,则气血宣畅,神明健旺,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正常。若七情过极,则可使心神受伤。故应保持情绪乐观,避免过度喜怒、忧愁。

西医解读

用你的手摸部偏左的地方,感觉跳动处就是心脏,外形像桃子,大小与你的拳头差不多。心脏与血管构成人体的循环系统,心脏的搏动产生动力,而搏动又是由心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所形成,故心脏通过搏动的方式将血液“泵出”,并沿着血管流向全身每个角落,浇灌所有的器官与组织。

简单地说,心脏的功能就是推动血液生生不息地循环流动,向全身器官与组织提供充分的血流量,满足它们对氧气和养分的生理需求;同时运走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代谢后的“垃圾”,维护体内环境为“一方净土”。这就是心脏对生命的特殊奉献,医学专家将其喻为“生命的发动机”。一旦“发动机”出现故障或罢工,生命就会出现危机甚至休止。

易患疾病

各种心脏病,如中老年人易患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简称高心病);青年女性易患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儿童易患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等。

防病要点

补足护心养分 如维生素A、C、E与B族(胡萝卜、柑橘、鲜枣、番茄、绿叶蔬菜、土豆、蘑菇、植物油)、磷脂(猪血、黄豆、芝麻)、ω-3脂肪酸(深海鱼、马齿苋)、类黄酮(葡萄、茶叶、苹果、洋葱)、矿物元素钾(柑橘、香蕉、茶叶、土豆、马齿苋)、硒(鱼粉、龙虾、蘑菇、猪肾、大蒜)、铜(动物肝、豆类、芝麻)、植物雌激素(豆类、葡萄干)等。

严防“天敌” 如风湿热(引起风心病的祸首)、慢支炎(引起肺心病的罪魁)等疾患,尤其要抓好可引起冠心病的“三高症”(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防治,将有关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即“14065430268”,又称“心脏健康手机号”:

“140”是针对高血压患者,指将收缩压降到140毫米汞柱以下。医学研究表明,血压每降低4毫米汞柱,心脏病的危险就能降低15%。

“6”是指糖尿病患者要将空腹血糖降到每升血6毫摩尔以下。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达到20%。

“543”是血脂达标值,即总胆固醇须低于每升血5毫摩尔;有一项心脏病危险因素者,如患有糖尿病或吸烟,总胆固醇须低于每升血4毫摩尔;若有多项危险因素存在,如既有糖尿病又吸烟,总胆固醇必须控制在每升血3毫摩尔以下。

“0”指的是戒烟(包括被动吸烟),吸烟率为零。

“268”指的是腰围,针对中年发福者。腰围尺寸已被证实为内脏脂肪堆积的标志,腰围越大,与心脏病结缘的风险也越大。中年男性应设法将腰围控制在2.8尺以下,女性应控制在2.6尺以下,以提升心脏的安全度。

避开噪音 力求生活环境安静。实验显示,高分贝噪声可升高人体胆固醇20%,增加心肌梗死发病率30%。

加强体育锻炼 运动不但可降脂、减肥、降压,又有提升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进而防止冠状动脉硬化。每天运动30分钟至一小时,有助于降低血压,增加人体的“好”胆固醇。一般的散步、做家务,不能起到锻炼心脏的作用,必须要运动到微微出汗才行。

心情愉悦 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如果精神比较抑郁,其发生或死于心脏病的几率比精神状态良好的人高出50%。

合理睡眠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每晚只睡5小时或更少的人,其冠状动脉变窄的风险,比每晚享受8小时充足睡眠的人要高45%,平均每晚能睡好6小时的人得心脏病的风险高18%,能睡好7小时的人患病风险高9%。若每晚平均睡9~11小时,心脏患病的风险也要高38%。只有每晚8小时的睡眠最有利于心脏健康。

留心胸前区的感觉 若出现心悸、疼痛等不适感,及时到医院做心电图或心脏B超检查,及早发现心脏病的蛛丝马迹。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肚脐周围,上端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连接,全长约3~5米,盘曲于腹腔内,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通过收缩(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蠕动(将食糜不断向前推送)与分泌(分泌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肠激活酶、淀粉酶、肽酶、脂肪酶以及蔗糖酶、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等,作用是将各种营养成分分解为可被肠黏膜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等环节,完成养分吸收与食物残渣排出的使命。

一般说来,食物在小肠内停留可达3~8小时之久,远远超过胃里的停留时间(2~3小时),就是为养分充分吸收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

易患疾病

小肠炎、肠梗阻(如肠套叠、肠扭转)、肠结核、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防病要点

三餐定时定量 忌暴食暴饮,饮食清淡易消化,远离生、冷、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吃或不吃油腻与过甜食物。

做好饮食卫生 避免污染或腐烂变质食物,防止肠炎临身。

保持精神愉快 长时间紧张、悲伤、恐惧、忧郁等均会引起大脑皮层的作用失调,增进迷走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肠壁血管痉挛性收缩,引发病患。

自我按摩 每晚临睡前、早晨起床前进行按摩:先按摩神阙穴,将手掌相叠,以肚脐为圆心,沿顺时针方向摩动,以腹内有热感为好;然后向两侧移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揉按小肠,有利于小肠排出代谢废物。

合理用药 不少药物是小肠的冤家对头,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药,克林霉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利福平等抗生素,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利血平、降压灵、胍乙定等降血压药物,甲苯磺丁脲等降血糖药。故生病吃药要请医生处方,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选择疗效好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尽量趋利避害。自己去药店购药要主动接受医生的指导,不要仅凭药品说明书而擅自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