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塞下豪情,沉思古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塞下豪情,沉思古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边塞,是漫天黄沙,是皑皑白雪,是一望无垠的荒野戈壁,是奇伟绚丽的异域风景;边塞,是车马奔腾,是刀光剑影,是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是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可是边塞,同时也意味着战争,意味着牺牲,为国捐躯的可能是军功赫赫的将军,也可能是默默无名的小卒。

这些关于生命的热情,对于死亡的惋惜,全都凝聚在那些以边塞征战为主题的诗歌之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佳作集锦

塞下曲①(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②,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①?《塞下曲》: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歌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② 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描绘从军生活的劳苦。后人多用来表达伤春惜别之情,尤其是表达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③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时,借进献金帛诱使楼兰王入帐,而后将其杀死,带着他的首级回国。

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品茗共赏

五月的天山,不同于春暖花开的中原,依然是白雪覆盖的景象。没有迎春盛放的鲜花,只有无尽的寒风在耳边呼啸。隐隐的,风声中还有远处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那述说远行之人愁苦的《折杨柳》曲。确实,在这一时节,苍茫的边塞是见不到春天的,春天只能从凄凉的笛声中去体会。然而,在这边塞的寒春里,守边备战的士兵们依然精神饱满。他们白天听从金鼓号令行军作战,夜晚仍然保持警醒,只能抱着马鞍子打盹儿。将士们都希望能像傅介子那样,以腰间之剑,为国立功!

这是李白笔下的边塞。首联写边塞的“寒”,既是气候上的感受,也是心境的写照。在笛声的烘托下,旅人的思乡之情更显沉重,自有一种绵延不绝的苍凉。但诗人并未执著于此,而是笔锋一转,变苍凉为雄壮。古代出征时要以鸣金击鼓的方式来指挥士兵进退,颈联的“随”字摹写了令行禁止;而“抱”字则描绘出夜间戒备。“晓战”恰好与“宵眠”相对,概括出一日军中生活的情况。战斗生活紧张而激烈,紧迫的军情跃然纸上,而边防的将士们则个个斗志高昂,奋勇争先。在尾联中,李白借用了傅介子慷慨复仇的典故。“直”与“愿”相呼应,表现了将士们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语气强烈而坚定,气势恢宏,夺人心魄。

王昌龄笔下的边塞仍然写到风,却是晚秋刺骨的寒风,那么冰冷,如刀,如剑。戍边的将士们饮马渡河,眺望那一望无际的沙场。夕阳尚未落下,昏暗之中隐约能见到遥远的临洮。那是长城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战场。在荒无一人的古战场中,诗人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长河。那里曾经发生过一次次激烈的战斗,都说戍边的将士意气风发,可如今,黄尘一如古时弥漫,却只剩下遍地零乱的白骨,夹杂在野草间,极尽荒凉。

同样以“塞下曲”为题,同样描绘边塞景象,王昌龄的诗作则显现出别样的特色。诗的前半部分突出描写塞外晚秋时节的凄冷氛围,以长城为背景,构筑了一幅平沙落日的荒凉景象;而后半部分则进一步强化这一氛围,将战场上白骨成丘的惨烈情状描绘出来,令人触目惊心。“咸言意气高”一句,不禁令我们想到李白笔下那些斗志高昂的将士们。是啊,有战争就有伤亡,那些战场上无家可归的亡灵们,是多么令人惋惜!与李诗的壮志豪情相比,王诗显得更为冷静。诗人在时间的观照下反省战争的破坏性,进而表现出一种“非战”的思想,这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