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叙事中的真境界――论汪曾祺散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叙事中的真境界――论汪曾祺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当代文坛上作家们热衷于描写宏大的事件,以大场面大叙事大结局来写作,作品创作追求高大的形象,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小场面,小叙事,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事来叙述。而汪曾祺作为京派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中追求小叙事,而带给我们的却是真境界

关键词:回忆;感悟;小叙事;传统文化;饮食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01-01

作为京派的重要作家汪曾祺散文创作可谓是清澈,淡雅,在创作体现了鲜明的传统文化的特征。儒家思想占据他思想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因而在他的散文中体现出一种温柔、甜美的人文环境,他对人生抱有一种非功利的心态,文风潇洒,简明。他的散文创作表现了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发觉和咏叹,本文试图以“小叙事”的角度来谈谈他对人生“真境界”的探讨。

一、人生感悟――以《随遇而安》为例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他对人生感悟的作品,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角色的完美陈述;《悔不当初》中对青年的一些建议;而我认为对人生感悟最深的要属《随遇而安》这篇文章。

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①“中庸”具有“时中”的特点,何谓“时中”?朱熹是这样解释的:“随时以处中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②因此,“时中”的“时”,是流变不居,“中”是应变的原则,二者一变一常。如何调适此变与常,使变不失常,是“时中”的真义所在。这就是说君子的“时中”之道,就在于有顺应时宜,处理问题时能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是“圣之时者也”。③可见,“中庸”之道的重要精髓还在能“审时度势”。汪曾祺把这一“中庸”精神换个通俗的说法――“随遇而安”。当有人关切问他当“”这些年怎么过来,汪曾祺却颇为平静的回答:“随遇而安”。

他这样说自己的遭遇:“我当了一回,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④

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这对民族的亲和力的凝聚力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生活,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原因。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经死掉,大多数还在努力地工作。他们的工作的动力,一是要证实自己的价值。人活着,总得做点事。二是对生我养我的故国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复对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轻信,恢复年轻时的天真的热情,恐怕是很难了。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的。人的心,是脆的。⑤

这也许就是汪曾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二、饮食文化――以《故乡的食物》为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现当代有不少作家在作品中涉及到“吃”,他们对美食的描写都写的有声有色,而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也表现在他对吃食的研究上,而且独树一帜。

汪曾祺笔下的食物都不是单独作为个体出现的,总是会与一个事件、一段回忆联系起来,看起来是在谈吃,但细细品读,却能感觉到一种时光流转,世事变化,但尽管这样,在汪曾祺笔下还是流露出那种从容不迫,处变不惊,让人不禁感叹,作为真正的作家,必然先是懂得生活,然后才是写作。而汪曾祺则是对这一说法的最好的诠释。

20世纪90年代已经年近七旬的汪曾祺对于故乡高邮的思念是很深切的,这表现在他的饮食散文中。在《故乡的食物》中他写道儿时时常吃的炒米和焦屑,介绍这两种食物是当时家家必备的小零食,都是可以急就的食物,吃起来比较方便。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回忆儿时为躲避战乱而发生的趣事,言语平淡温和,但却可以从中看出来作者对于同年及故乡的怀念之情。在《端午的鸭蛋》一部分中,作者由故乡端午节的风俗写到高邮的特产鸭蛋,其中有一段文字中写到:“我在苏南、浙江,每逢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对于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⑥

字里行间诠释着作者童真的心性,令读者读起来总会不经意的觉得很好笑。即使不太愿意让别人议论高邮的鸭蛋,但是还会发觉作者对故乡特产的喜爱: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⑦

尽管在作者的文字中常有对世事改变的无奈,但在这其中对于故乡以及童年往事的怀念之情,借由故乡的食物来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些饮食散文时,不会因为过多的陌生菜谱而感到枯燥,反而更加津津有味。⑧

三、传统习俗――以《胡同文化》为例

汪曾祺的创作中,当要为记录北京胡同衰落的摄影集《胡同之没》写一篇序言时,面对见证了自己大半辈子,处于衰败没落中的胡同,可以想象他内心应是五味杂陈。在《胡同文化》中,作者带着回忆的反观和审视来写民间的情和景,自然而然的带着一种坐看云起的达观和洒脱。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里市民实实在在的生活是汪曾祺的兴趣所在。

在《胡同文化》中,汪曾祺把胡同文化的个性融于一个个具象中,让我们对其有所思考。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大豆腐、网络、盒子是头脑中固有的意向图示。简单的几笔,把胡同的格局与北京城以及北京人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胡同的方正造就了北京城的方正,而城里的人世代都生活在一个方块中,各自为政,互相隔离却又互相牵扯。居住的格局显然影响着居住者的思想,因此,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份子”的学问。

文化是胡同的神韵所在。汪曾祺用极具京味的胡同语言直接描摹胡同的人生百态,是胡同的绘神。如“地根儿”、“挪窝”、“处街坊”、“随份子”、“过学生”等地道味的京味儿语言,毫不雕饰,直接用来描写胡同文化,道出了其精髓。⑨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它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就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⑩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可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其实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呼吁:慢点走,欣赏自己!在他的作品中,我感觉到了一种特有的做小人物的快乐,但愿我们也能拥有汪曾祺一样的心态,做快乐的小人物。

注释:

①《中庸》右第一章.

②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20页,第19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尽心上.

④季羡林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家・京华心影.第12页,第14页,2001年5月版.

⑤⑥季羡林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家・京华心影.第95页,2001年5月版.

⑦季羡林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家・京华心影.第96页,2001年5月版.

⑧李新雨.舌尖上的文学――浅谈汪曾祺的饮食散文[J].安徽文学,2012(08).

⑨何英.《胡同文化》:源于炙热,归于冲淡[J].语文建设,2010(10).

⑩季羡林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家・京华心影.第3页,2001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