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软”新闻开花又结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软”新闻开花又结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文化牌 软新闻 新闻 硬化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软新闻硬化是时代之需

有分析人士认为,晚报当初诞生,是在日报(党报)新闻信息量少、可读性差的状况下,以软新闻打头阵,靠服务性和可读性迅速崛起的。晚报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服务性、知识性见长的软新闻居多。但过多的软新闻是以牺牲晚报新闻性为代价的。上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服务报道热”、“周末版现象”、“扩版潮”在晚报流行,但这些在内容上标榜“大特写”、“大透视”、“大扫描”之类的所谓深度报道,实质上却使真正的新闻难觅踪影,很多都是与新闻无关的闲适文字。

一种报纸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应该与一个时代读者的信息需求保持一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报业形态单一,党报服务性信息较少,新闻可读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晚报软新闻可谓生逢其时。但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发展,读者的信息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调查显示,这个时候读者的读报目的是“新闻第一”,情趣指向是喜欢“辣”和“硬”的新闻。这项调查和后来的许多调查都表明,阅读新闻才是读者使用报纸的首要目的,读者是冲着新闻来购买或订阅报纸的。

都市报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以新闻性为主打而迅速占领报业市场的。不甘落后的晚报也在反思“软新闻”问题,在兼顾晚报的“五性”(知识性、新闻性、杂感性、趣味性、群众性)时,突出“新闻性”。新闻版面,尤其是本土新闻、突发新闻与社会新闻大量推出,让人耳目一新。在报道中,大量的“软新闻”被硬化,使得晚报扭转被动局面,并在与都市报的竞争中重新开始分庭抗礼。

软新闻硬化见证城市成长

2009年新年伊始,中国报刊广告30年纪念大会暨中国报刊2007-2008广告投放价值百强排行榜会上,《合肥晚报》从150多家晚报中脱颖而出,与《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等晚报一道跻身中国晚报20强。《合肥晚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从报纸内容的角度来说,《合肥晚报》致胜的最重要法宝之一就是注意将软新闻硬化,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作为自己第一使命,见证城市的每一步成长。如:包公遗骨的报道、江淮大戏院的报道、留住法梧的报道、合肥古城墙的报道……

2006年初,有政协委员提出在合肥宁国路建造“宋代一条街”的设想,这本是一条软新闻,但本报记者注意抓住“包公”与“宋街”两个兴趣点,进行连续报道,将软新闻“硬”化。市民的参与热情让人始料不及。

2007年国庆,三国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三国牌”在合肥旅游中的地位仅次于包公牌。怎么样将“三国”新闻硬化呢?经过一两周时间的反复琢磨,记者终于提炼出“三国遗址公园,打旅游牌还是文保牌”的主题。系列报道推出后,“三国”报道曾在合肥市内掀起一阵“三国热”,一些媒体跟进做专访,有的还推出“合肥三国故事”的报道……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合肥有众多的姜夔迷,他们对赤阑桥文化有着特殊的依恋与惆怅……这条软新闻是否有价值?记者先后走访了有关专家和学者,写就《赤阑桥文化何时大放异彩》的稿件,为合肥市建造姜夔纪念馆的提案鼓与呼。

这些软新闻之所以最后非但未成为闲适文字,反而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眼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记者没有“服软”,而是注重化软为硬,并通过精心策划,将非事件新闻事件化,从而做出了软新闻的分量。

软新闻要求新求变

在软新闻竞争中,求新也是将其“硬”化的妙招之一。

合肥市民有三宝:牛耘、许有为、程如峰,三位老人可谓我们庐州城最权威的“活化石”,三人都年过八旬,但思维清晰,对古合肥的记忆让人叹为观止。在做“文化牌”软新闻时,对三老的“竞争”也是致关重要的。比如,三国遗址公园系列报道,一家报纸从程老口中挖到了三国遗址公园打旅游牌破坏了文物,尤其是挖护城河时,不少文物被破坏……;另一家报纸也从程老口中抢到一块猛料――新修的城门虽是在原址上,但原址上原来的古城门遗址却被彻底破坏!这些软新闻均被一一“硬”化时,皆可归功于记者求新求变意识。

在合肥美屯立交桥易名为南熏门桥一事的报道中,各家媒体也注意从不同角度找报道点。有的媒体在时间上做文章,有的则在“熏”字上下功夫。本报在报道时间上虽落在后面,但并未放弃求新求变,并找出了新的新闻点:合肥的北、西、南都恢复了古城门桥名,唯独没有东门大桥;长丰路桥改名水西门不如改亳州路桥!此文一出,专家表示,此报道角度好,有新意。

市树、市花、市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上世纪80年代初,合肥就评出了自己的市树、市花,可多年来,合肥一直没有自己的“市鸟”。是否可以做篇 “市鸟”方面的文章?

一年一度的“爱鸟周”将临,而关于鸟类的报道却显得寥若晨星。记者决定找个新闻由头,在安徽省第26个爱鸟周(4月4日-10日)期间,做篇市鸟方面的选题,于是《园林合肥,可否评选我们的市鸟》在B1版头条刊出。由于报道效果好,报社领导重视,让继续将这条“软”新闻“硬”化下去,记者开始寻找鸟类专家,找到了需要的鸟类专家,文章就写得有血有肉,激发了不少市民们的参与热情。“我家八哥养了7年,会与人对话呢!”“当年麻雀受难,现在我在西山公园看到乌鸦都感觉到非常亲切。”“我家阳台上住着珠颈斑鸠一家呢。”连续报道引起了市政协委员周吉人的兴趣,他及时为“市鸟评选”提案,年底,市林业部门与本报合作,开展市鸟评选活动,大量市民参与投票,喜鹊脱颖而出。喜鹊正式当选为合肥市市鸟!

一个城市,不管怎么发展,不能没有历史;越是建设步伐如飞的今天,城市的文化品位呼声越高。选择“文化牌”软新闻,选择和风细雨、歌舞升平、花鸟虫鱼、小桥流水、古迹路名之类的 “软新闻”,也写出了可读性与耐读性,更重要的是,让软新闻发挥出了其社会作用。■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