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陆俨少论画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陆俨少论画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论用笔法

下笔之前,必须运气,运指腕。

作画的要求不同,大大超过写字。其大要指实掌虚,四面出锋,回旋的余地要大,这是总的方法。但指实不是执死不动,尤其中指必须微微拨动。因为五个指头,大指、食指、中指紧紧执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只不过起到辅助作用,而上面三个指头,中指最靠近笔尖,稍动一下,点划之间便起微妙的变化。

三指紧执笔杆,二指辅助,指实掌虚,是竖笔的执笔法。

拖笔,尤其想下拖,执笔的方法就要改变,好象单勾法。大指、食指两个指头在上面从相对的方向执住笔杆,中指、无名指、小指三个指头在下面妥住笔杆,近于执钢笔或铅笔的方法。所不同的只是指头要伸直一些,有不要执得太紧,笔锋同样要藏在墨痕中心,这样也可以达到圆的效果,叫做卧笔中锋。

用笔要竖得起,卧得下。……竖笔拖笔,必须穿插交叉互用,因势而行,切忌做作。达到运转自然,圆浑无碍,才是佳制。

中锋的好处在于丰实壮健,而无偏枯纤弱之病。

所谓中锋,要求笔尖永远在这一笔的墨痕中间,而不是偏出墨痕的边缘,做到万毫齐力,这样不论竖笔、卧笔、拖笔、逆笔,都是中锋。

笔平划是中锋。但转了一个弯,笔锋偏出墨痕边缘,就不圆,就不是中锋,这样必须换笔,那末笔锋又回到墨痕中心来,还是中锋。

训练运腕,要求腕的运作圈得转,就靠平时不断地画圆圈、打圈子,把指腕运活,配搭紧密,以达到圆转无碍的境界。

还须训练拉长线条。长线条有直线和波浪纹曲线多种,都要中锋一笔到底,那就不止运腕,同时还要运臂。拉时腕不能靠在桌面上,正中端坐,利用腹部呼吸,沉住气,目光盯住笔尖,执笔要较高,笔杆垂直竖起,中指微微拨动,徐徐划过去,这样不论横线、直线,都能出于中锋,而且能拉得长,虽到末杪而气不竭。

线要拉得长,圈子要圈的圆,在山水画技法上,是基本功训练的两个方面。

用笔柔毫宜刚用,健毫宜柔用,尖笔不秃,做到如此,才见功力。第一靠不断的肌肉训练,要做到把力用到笔尖上。第二要熟知笔性,深体细察,因势利用。

运用笔尖时,要提得起,留得住。画一根线条,要用全身的力量送到底。送的时候中指向下按,同时臂腕向里拖,中指微微拨动,摇曳生姿,不是平划过去,这样线内就有东西,有了东西,就留得住。

不论一点一线,下笔把得稳,提得起,放得下。

笔既要提得起,还要揿得下。

提得起,用笔尖;揿得下,就要用笔腹、笔根。小揿用笔腹,大揿用笔根。要一揿到底,揿得重,揿得杀,不管笔头上水多水少,或湿或干,要有决断,无所顾忌。切不要欲揿又止,不重不透,观望不前,犹豫不决,这样才能达到沉着痛快的效果。

下笔要如刀切,笔的边缘要有口子。所谓口子,就是墨痕不是到边渐淡,而是到边反浓。积墨凝聚在边缘好像刀切,所以也叫杀。用笔能杀,才能沉着痛快,才能免去甜、赖、疲、瘟诸病。能杀之法,首先用笔要重,重要有内劲,不是用蛮力。

提揿二者穿插互用,抑扬收放,产生节奏感,画面就不平,有韵味。

在局部、细部,用笔也要动静参用,几笔凝重沉着之间,参以几笔飞动之势,求其不平,而得节奏之美。

如果只有沉着,而没有痛快,笔墨就要呆、要木。如果只有痛快而没有沉着,那么所谓痛快,每每要滑到轻和薄上去。所以有了沉着,再加痛快,才能做到笔墨运用的极致。

下笔之际,气沉丹田(利用腹部呼吸),同时很灵活地运用指和腕。心有定力,下笔直书,做到既扎实,又飞动。

心有定力,笔有定法,以我为主,不为外物犹豫彷徨,如是则粗细、工写、大小,皆能心手相应惟命所之。自古以来,凡是大家,往往能在粗中带细、细中带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用笔要多用虚笔,少用实笔。……虽然笔毫在纸上轻拂而过,或则细如发丝,势若飘扬,但这仅仅是虚而不是轻。用笔要有内劲,则虽轻实重。作画用笔要毛,忌光。笔松乃见毛,然后有苍茫的感觉。但不是笔头干了才是毛,湿笔也可见毛。要做到笔松而不散,笔与笔之间顾盼生姿,错错落落,时起时倒,似断非断,虽湿也毛。

二、论云水画法

1.画云法

山水画中每用作为处理虚实的手段。画云主要有二法:其一用水墨淡淡烘染而成,不露笔墨痕迹,用以表现春山晴霭,是一种静止的云。其二用线条勾画而成,利于表现有动势的云,当然也可表现静止的云。

山水画传统画法中有大勾云、小勾云两种画云法,但历来多作灵芝状,少有变化,无生气。我对照自然云的形态,参酌古法,加以变化成之。

大小勾云粗细繁简不一,而画法相同。参照山石环境适当用之,以求统一。

片云在天,其下为云根,上为云面,上轻而下重,以分阴阳明暗,寓透视原理于其中。

勾云分上下两面,上为阳面,下为阴面,上面笔简,下面笔繁。

云朵互相之间有疏密关系,笔墨要有浓淡虚实变化。

云根每依附山石林木以成其重,尚感不足,可用浓墨于淡墨线之上,依迹重勾点醒,以求不平。

古语有“重若崩云”、“云蒸霞蔚”、“风起云涌”之说,可见写云要有动势,而惟有勾云法能达此要求。

勾云能表现云的动势,所谓崩云或奔云,只有用线才能写出它的动态和动向,用渲染的方法无法达到这个效果。

云与山头的取势布局须相互呼应。

云漫山头之外,取其险势。

山头平正,无出奇之姿,如在顶上面云一簇,以取其势,东坡所谓“岭上晴云披絮帽”,则立破平正,此构图之一法也。

飙云捷走,缘山脊而上,似惊涛阵马,陡增气势。

云漫山腰,得其虚实变化。

太行山势,山石方折,满目觚棱,画云亦宜带有方形,方得一致。

云与山头的用线,既要有变化又要协调统一。

平头云用以表现云海。于高处下瞰,铺银拥絮然一色,如对大海,浪涛滚滚。偶然出山头,如海中岛屿。

一幅山水画之中,画云要有呼应,既有大面积的云,也要有小面积的云,相互呼应。

白云在山,随风流驶,来如兵阵,大小相属,虚实映带,要有呼应。

不必勾出云体,先画丛树,青苍重迭,中间白气回环,层层深入,推至远处。

白云可利用四围物体以成其形。山石林木是实处,而下笔时审度形势,计白当黑,当留意白处,以达到参差映带,自然圆转之美。

积墨成块,中间露出白线,如龙蛇起舞,回环往复,要前后连续,断而不断,首贵自然,切忌做作,无有生意。

我创为留白之法,于积墨之中,白线回环,蜿蜒屈曲,得自然之趣。于积雨初止,林麓乍霁。

其法先用水墨点,留出白处是云,要连贯相通,大小错落,疏密有致。

把水墨留出白痕,缭绕萦曲,盘旋山际。这种白痕,或是云雾,或是泉水,或是日光,因为前人所未有,无以名之,姑名之曰“留白”。其法先画几条大墨痕,蜿蜒屈曲,或相平行,或相纠结,离合顾盼。心中先要有个底,何处应疏,何处应密,以至虚实浓淡,轻重干湿,大致画定。然后因势勾搭,填描出条条白痕。第一要粗细疏密,自然流畅,有生动之致,切忌做作,如僵蚓秋蛇,毫不见生意。

春山葱茏苍翠,云气朵朵,往来林麓之间,用焦墨点出。山后白云时出时没,用勾云法写出。一幅之中,如得其当,不妨云用二法,并行不悖。

画云水,用笔流畅飞动,和山石在笔墨上形成尖锐的对比,使动者益动,静者益静。但在另一方面,静中也有动,动中也有静,峰峦因云气的流动,也好像在奔走;急流因礁石的阻挡,也咽塞而徘徊。

2.画水法

山有泉瀑而活,画瀑布须审度上面山岭竹树,是否有此水源。水源深远,则瀑流洪大。水源不多,则瀑布宜小。切忌上面知道山顶,毫无水源,而悬瀑千尺,倾泻而下,是悖于情理的。

因山石结构之不同,故瀑布之形成,也无有相同者。如在一图之上,两瀑并挂,水量不宜相等,要有大小曲直,一求变化。

水流石间,时咽时畅,因势曲折,既有来处,又须出路。

因山石的结构不同,水口的变化亦多样。在一张画面上出现两个以上水口,切忌雷同。水口之大小,画法之繁简,须看整个画面而定。

岩石平铺,水流弥漫而下,如帘如织,要有聚散高下,在整齐中求变化。

小桥曲折,下笔宜宛转流畅,以自然为上。

两山夹涧,水流一泻而下,以取其势。线条要拉长,悬腕中锋,下笔之际,切忌凝滞。

要表现流动的水,只有运用各种线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湖水弥漫广远,水波微动,通常用网巾来表现。画网巾水线条宜用中锋,一用侧锋即扁。平拉过去,有规则的屈曲,上线曲向下,下线即曲向上,互相连接,组织如网状。画时执笔宜高,正坐悬腕,自左向右拉出线条,运用中指作有规则的屈曲。

又有几种湖水画法,不是接长线条,而是利用短线条来表现湖面有风,扇起波澜,浩淼生姿。

大江之上,无风自浪,用写“人”字以组合之。

于“人”字之中补上一笔,以表现近景波纹。

画湖水时候,画面隔出几条空白取其变化。

粗笔横扫,乱而不乱,以写粗犷大写意的山石相配合,亦是画平波一法。

轩然大波,望之如有洼隆之感。此在工笔山水中多用之。其画法先勾间架,再加细纹,顺理排比,切忌打结。

画水画云,用笔线条相类,只是云从正面立体看,所以弧线偏圆。江水从平面看,弧线宜偏扁,方合透视,而不致把江水画得站起来。

大江流入三峡中,江面平窄,激流汹涌,要写出惊波溅沫之状。近有写三峡者,每作帆影往来,实则急流之中不可能有帆影,是乃违背物理,不足为法。

江经三峡,两岸高山束隘,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线条屈曲流转,其间要有离合聚散,方见不平。

大江东去,流量至富。然非平流而下,其间水纹综合,揖让聚散,而成为派。下笔不可凝滞,长线回环,首贵自然。

大海浩瀚,望无际涯;洪波轩然,簸荡无时。其水势原地起伏,不同江河东下,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浪尖白沫飞溅,首要写其雄壮。

画水设色,当画好墨线之后,整体拖湿,等约一分钟手,俟其未干,于水波凹或墨痕繁复处,设以淡青色或青黄色。如果画黄河,则用土黄色。一次不够,再加第二次,干后用原来颜色依墨迹勾描之。

三、论画学修养

读书可以变化作者的气质,气质的好坏,是学好画的第一要事。气质是创作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到创作上去。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品德,不为名利所动,加以对事物的敏感性,即有理想、有见解,以及笔有韵味、神采奕奕,亦即前人所主张的画要有书卷气,有了它,就有文野之分。新的含义就是有文明的素质,直接反映到画上去。

这三种学问,也就是时常讲的诗、书、画。这三个姐妹艺术,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宋代陆放翁告诫他的儿子作诗说“功夫在诗外”,是一点也不错的。

窃以为学画而不读书,定会缺少营养,流于贫瘠,而且意境不高,匪特不能撰文题画,见其寒俭也。

我自己有一个比例,即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

有人把看画也叫读画,画读得多了,胸中有数十幅好画,默记下来,眼睛一闭,如在目前,时时存想,加以训练,不愁没有传统。

我总是仔细观看,不放过一切看画的机会。人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说熟看名画三百幅,不会作画也会作。

有些人说我的中国山水画有些传统,认为一定临过很多宋元画,其实我哪里有机会临宋元画,如果真有些传统工夫的话,也是看来的。

我自己感觉到,看一次名迹,手中就提高一层。这些好画,无不从生活中来,自古大家无不在传统的基础上,看山看水,做到外师造化;然后有所取舍,加入一己的想法,所谓中得心源。

我小时读《水经注》,关于三峡一段,文字隽永,令人屡读不厌。及今亲历其境,则又有文字所不能形容者。江上山势连绵不断,如展长卷。尤其江流湍急,回荡激流,滩各异制度,曲折开合,水流其间,变幻莫测。我坐在木筏上,可以细审其势,得谙水性;而传统山水,各家各派无不尽备。诚非轮船急驶所能仿佛一二。在三峡之中,走了一个多月,比读十年书得益更多。

直到于今,我常常画峡江图,前后不下数百幅。也因有了三峡看水的生活体验,用勾线办法创造出表现峡江险水的独特风格。

长途旅行,每每在车上持续六七个小时,同车多有瞌睡者,我总是打起精神贪婪地眺望窗外,找寻好山好水,从不放过。

我的方法,主要靠默记,不去强调山容水态的完全逼真,一般只记住它的来龙去脉,回环曲折,中间衔接勾搭,交代清楚就够了。

当看到一块石壁、一丛树,或者一个坡面,小至一个树根、一个节疤、一棵树干的皱纹,以前没有画过,或者没有画好,怎样去表现它没有经验。这单靠默记是不够的,为此目的,必须坐下来对景写生,从而不端改进。

后来在窗外看到一丛疏树,日光映照,主干全部可以看出,方悟前人也是从现实观察中得到启发,创为主干全露的画法。

学画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应酬多了,妨碍基本功的锻炼,也没有功夫去写字读书,有碍于提高。所以学画切忌名利心太多。

我们看一幅画,拿第一个标准去衡量,看它的构图皴法是否壮健,气象是否高华,有没有矫揉造作之处,来龙去脉是否交代清楚,健壮而不粗犷,细密而不纤弱,做到这些,第一个标准就差不离了。接下来第二个标准看它的笔墨风格既不同于古人或并世的作者,又能在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多有变异,摒去成规旧套,自创新貌。而在新貌中,却又笔笔有来历,千变万化,使人猜测不到,捉摸不清,寻不到规律,但自有规律在。做到这些,第二个标准也就通过了。第三个标准是有韵味。一幅画打开来,第一眼就有一种艺术的魅力,能抓住人往下看,使人玩味无穷。看过之后,印入脑海,不能即忘,而且还想看第二遍。气韵里面,还包括气息。气息近乎品格,每每和作者的人格调和一致。所以古人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一种纯正不凡的气味,健康向上的力量,看了画,能陶情悦性,变化气质,深深地把人吸引过去,这样第三个标准也就通过了。

多画有两种:一种是临摹,一种是创作。临摹是手段,其目的是对着好作品,逐笔逐段地模仿下来,化他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所以临摹切忌他画一棵树我也画一棵树,他画一块石头我也画一块石头,照抄一遍,无所用心,这样效果是不大的。必须一笔一笔地揣摩他的起笔落笔处,怎样用笔用墨,多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如果换一种方法,是不是可以,所得的效果有怎样?如是临摹多了,临一张有一张深刻的印象,对创作是有好处的。要把思想集中到画上来,在家里想,出外也想,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有一个节疤,回想以前是否在画里看到过,他们是怎样表现的,我怎样去表现它,要多想。所以不一定要从早上画到晚上,一刻不停地画得很多,多画而不想,是收效不大的。想的时间,再加上有一定的用手作画的时间,就是提高的时间,这样也可补救一般作画时间少的缺点。同样收到提高的效果。

有了名师,如非上智,每每为名师所圈住。老师的成就愈大,圈住的力量也愈大,也愈难跳出,终生是老师的面目,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反不如无名师指授,自己摸索,四面八方,吸收营养,少框框限制,容易自己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