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篇至真至醇的美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都以特有的文学形象和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人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细品两文,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感情真挚浓厚
读罢两文掩卷涵泳,深切感受到的是两位作者所共有的那种对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文笔都是那么自然质朴而淡雅,却表达得又都那么哀婉久绝。
“情真何必词艳?”诚如是。作为清代“性灵”派倡导人的袁枚,其悼妹之“情真”,使这篇《祭妹文》(以下简称《祭》)成了祭文的绝唱。而由于《项脊轩志》(以下简称《项》)是作者借为书斋“项脊轩”作“志”涉及斋中的人与事,从而引发物在人去的感慨,毕竟比不上祭文的悲怆,所以用词更为蕴藉。即使文末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使全文那种睹物怀人的悲凉情绪达到了高潮,但用语仍是淡淡的,而读者却能清晰地看到那个对亡妻无尽眷恋、一往情深的归有光。
二、言语细节典型
两文都是以深情的缅怀作为主线串连起一件件往事,“寓真情与家常琐事的娓娓叙述之中”而使作品的叙事抒情水融。文中,作者又都描述了最令自己感动的那些言语与细节。
《项》文忆亡母一节,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的呵护,引出“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感人的一幕。忆祖母时,仅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及“他日汝当用之”这样两句,便活画出一个慈祥的老祖母既心疼孙儿竟日苦读,又寄希望于孙儿苦读来光耀门楣的心理与情状。作者就是以这种白描式的手法,让他记忆中的人物跃然纸上,赢得了读者的感情共鸣。
《祭》文也是这样。岁月似流水,往昔拥有过的在面对祭文的时刻便成了痛苦的回忆。所以,作者几乎是一字一泪地写出“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温《缁衣》一章……两童子琅琅然”这些童年趣事;以回想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墓穴”反衬出“今予殓汝葬汝”的悲恸。读者不禁会被这对兄妹深挚的手足情所牵动而潸然。
三、景物墨淡情浓
一般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大抵都有交代环境、推动情节、塑造人物个性、渲染氛围的作用。在《项》《祭》两文中,景物描写都只寥寥几笔,因为是用缅怀的色彩去点染的,所以更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
《项》文中写修葺后的项脊轩:“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让读者看到作者正是在这样幽雅静谧的书斋中曾有过温馨的生活,才会有如此绵远的回忆。正是这几笔景物描写使昔日的美好情景映衬出今日的孤寂与凄凉。
同样,《祭》文中“羊山旷渺……风雨晨昏,羁魂有伴”表白了作者对抛骨他乡的亡妹是那样的不舍;而“纸灰飞扬,朔风野大……”就像一组慢镜头,突出袁枚祭扫坟茔后一步一回首不忍归去的情状。
可以说,两文的景物描写都是淡淡着墨,又都强化了抒情效果。
总而言之,两文不仅显示出两位散文大家在创作上那份精深的造诣,而最可贵的是,他们都能把世人皆有的、人类最本真的情感――亲情,通过自身的感情处理,变成了这般至情至理而透渍纸背的文章,反映出他们在文学及人文伦理道德感情方面的整体观照和审美层次。
(作者单位:南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