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观察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生存质量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将255例糖尿病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HbA1c≤6.5%)、血糖控制一般(6.5%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生存质量;中医证型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05

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11-03

由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个重要脏器,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危害较大,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进而造成了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研究表明,严格血糖控制是防止慢性并发症最关键和最有效的措施[2]。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准确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水平及病情控制程度,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监测金标准。为了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后的生存质量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我们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采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从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等方面对其生存质量进行测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255例病例均为2009-2011年本院心血管内分泌病科收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C045)

通讯作者:金艳蓉,E-mail:

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近4周内血糖相对稳定;无认知障碍;愿意接受并能配合调查者。为避免资料重复,同一患者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多次入院的,只统计最近住院资料。HbA1c≤6.5%为血糖控制良好,6.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①具有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 (200 mg/dL);②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O mmol/L (126 mg/dL);③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75 g葡萄糖法,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 (20O mg/dL)。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4]及《中医内科学》[5]消渴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①脾胃气虚: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干,脉细弱无力。②气阴两虚: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③肺胃燥热: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色混黄,身体渐瘦,舌红,苔少,脉滑数洪数。④肝肾阴虚: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无力,头昏耳鸣,视物模糊,或雀目耳聋,多梦遗精,皮肤干燥,全身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⑤湿热中阻: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舌苔黄腻,脉濡缓。

根据中医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偏实证组、偏虚证组。根据1986年5月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6]将糖尿病偏虚证患者分为偏阴虚组、偏阳虚组。①偏阴虚证。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数。次症:午后升火;便结而尿短赤;盗汗。具备主症3项,次症1项。②偏阳虚证。主症: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面足虚浮;舌淡胖,苔润;脉沉微迟。次症:夜尿频多;便溏而尿清长。具备主症3项(其中第1项必备),次症1项。

1.3 排除标准

①1型糖尿病患者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②临床表现复杂,证型不属上述5种证型;③近1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及感染、手术、外伤等急性并发症者;④不能配合调查者;⑤痴呆及精神病患者;⑥调查问卷表回答不完整、缺项多于20%者。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在经过培训的糖尿病专科医生协助下,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如遇身体不适等原因不能自填的,由医生采取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并逐条检查问卷,确认资料合格,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饮食控制情况等。同时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中医辨证分型由具有主治医以上职称的中医师根据四诊确定。

2.2 评分标准

SF-36量表包括8个维度,分为躯体健康、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健康。每个维度包含2~10个条目,共36个条目。其中躯体角色功能和情绪角色功能的问题回答为是或否,其余问题的回答分4个或5个等级,每个问题根据其代表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并将各维度得分转换成百分制。每一维度最大可能评分为100,最小可能评分为0,8个维度评分之和为综合总评分。得分越高,所代表的功能损害越轻,生存质量越高[7]。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符合入选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55例,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64.8±10.5)岁。其中男性107例,平均年龄(62.7±11.7)岁;女性148例,平均年龄(66.3±9.3)岁。血糖控制良好者136例,血糖控制一般者49例,血糖控制差者70例。脾胃气虚者96例,气阴两虚者48例,肺胃燥热者24例,肝肾阴虚者44例,湿热中阻者43例。偏实证组67例,偏虚证组188例,偏阳虚组113例,偏阴虚组75例。

3.2 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患者生存质量评价

不同HbA1c水平患者总体健康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得分,除躯体角色功能外,不同HbA1c水平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3 中医证型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

不同中医证型之间,HbA1c水平气阴两虚>湿热中阻>肺胃燥热>肝肾阴虚>脾胃气虚,气阴两虚和脾胃气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少学者认为血糖水平与生存质量有关,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的根本措施[8]。但由于血中葡萄糖含量极不稳定,受到饮食、运动、情绪、疾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即刻血糖有时不能客观反映人体内血糖真正水平[9]。而HbA1c可以检测过去数月和数周的血糖平均水平,不受暂时性血糖升高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可以反映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能准确反映糖代谢水平与病情控制程度,近年来被认为是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的良好指标。HbA1c是监测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对糖尿病筛选、疗效评价等有很高的临床价值[10]。本研究从HbA1c入手,探讨强化血糖控制对糖尿病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血糖控制良好、血糖控制一般及血糖控制较差患者中,随着HbA1c逐渐达标,总的生存质量有所改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在生存质量的各维度评分中,仅躯体角色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周氏等[11]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究其原因,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不仅并发症、合并症多,致死率、致残率也高,而良好的血糖控制虽然可以减少患者的慢性并发症、合并症,但需要患者长期严格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按时服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等,这些因素不仅造成了患者躯体上的不适感,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给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本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多为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脏器生理功能的衰退,且往往多种并发症共存,病情复杂,对其生存质量也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表明,HbA1c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气阴两虚证HbA1c水平高于脾胃气虚证。偏阴虚组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高于偏阳虚组,与临床上阴虚型糖尿病患者多症状较重,血糖水平高一致。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不仅显著低于健康人,生存质量与不同中医证候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12],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也与证型有关[13]。因此,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将传统的中医养生观引进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评价不仅要考虑客观指标(如血糖水平)的控制,更应该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改变,这样才能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一方面说明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了许多可资利用的手段。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各项理化指标,还要寻找影响患者健康的各种因素,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采取控制血糖、治疗并发症、中医药等综合性措施,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由于本研究属横断面调查,部分结果虽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如进行前瞻性研究,长期观察是否会取得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5-55.

[2] 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KPDS) Group. Effect of 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metform in on complication in overweight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UKPDS34)[J]. Lancet,1998,352:854-865.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Report of a WHO consulation[R].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

[4] 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478.

[5]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431.

[6] 沈自尹,王文建.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 6(10):598.

[7] 王文娟.SF-36量表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32-934.

[8]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79- 1496.

[9] 唐峻岭.糖化血清白蛋白检测在糖调节受损及新诊断糖尿病人群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12(6):630-632.

[10] 李钟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0.

[11] 周鹏,王建强,潘发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与生存质量的研究[J].安徽医药,2010,14(11):1302-1304.

[12] 潘明政,李玲,范虹,等.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8):702-705.

[13] 张延群,李瑛,孔祥梅,等.2080例糖尿病患者证候与并发症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23-25.

(收稿日期:2012-12-22,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