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中药相畏药物组合规律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中药相畏药物组合规律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七情配伍中相畏药对的组合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本草纲目》中的相畏药对,采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相畏药物中单味药物和药物组合的出现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 相畏药组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单味药包括黄连、巴豆、大黄、扁青、石菖蒲等,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是“扁青,茵陈蒿”、“巴豆,黄连”、“巴豆,黑豆”等,置信度为1的关联规则包括“靛汁巴豆”、“靛汁黄连”等。结论 相畏药组以矿物药、清热药、泻下药、毒性药等为主要组成药物。

关键词:相畏;关联规则;聚类算法;配伍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19-03

相畏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抑制另一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神农本草经》序云:“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本研究首先收集、整理《本草纲目》中相畏药对,进而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相畏药物组合中药物的出现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期为阐明相畏配伍涵义、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刘衡如、刘山永先生校注的《本草纲目》[1]为研究参考书,以《本草纲目》中“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部分内容为文献来源,筛选相畏药物组合,并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将筛选后的药物组合进行录入。

1.2 数据分析

本研究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开展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中“数据分析”模块的“方剂分析”功能,查询包含相畏的141条记录,将相畏药物组合中每味药的出现频次从大到小排序,并将“频次统计”结果导出。将“支持度”(表示在所有药物中同时出现的次数)设为3,“置信度”设为0.9,在软件的“组方规律”功能下对相畏药对组合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相关度和惩罚度,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对相畏药物组合进行聚类分析[2-4]。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统计分析

共整理141条相畏药物组合,其中出现频次≥5的有17味药物(见表1),前5位分别是黄连、巴豆、大黄、扁青及石菖蒲。

2.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相畏药对组合规律分析

在支持度设为3,置信度设为0.9的计算条件下,得出1541条规则,频次≥4的药物组合见表2。置信度为1条件下的药物组合关联规则见表3。支持度为3、置信度为0.9的关联规则网络见图1。

2.3 基于熵聚类的关联度分析

依据相畏药对数量,根据对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设置相关度为3,惩罚度为1,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相畏药物组合间的关联度,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聚类算法对《本草纲目》中相畏药物组合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出现频次较高的单味药包括黄连、巴豆、大黄、扁青、石菖蒲等(见表1);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扁青-茵陈蒿、巴豆-黄连、巴豆-黑豆等(见表2);关联度>0.05的药物组合包括:空青-巴豆、黑豆-巴豆、巴豆-黄连等(见表4)。就药物功能而言,相畏药物组合以矿物药、清热药、泻下药等为主,如空青、扁青、磁石等为矿物药,黄连、黄芩等为清热药,大黄、巴豆等为泻下药。就药物毒性而言,相畏药物组合中既有毒性药物,也有无毒药物,如巴豆、附子是有毒中药,茵陈、黄连等无毒。

本研究在基础文献整理中亦发现,相畏药物组合中有些药物并没有毒性,如《本草纲目》中云:“丹参畏盐水”、“紫参畏辛夷”、“秦艽畏牛乳”等。笔者认为,古本草中记载的相畏不涉及毒性药物有两个原因。其一,中药的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毒即毒副作用,而广义的毒是指药物的偏性或药物的作用强度。如黄连狭义无毒,但从广义看,黄连的苦寒亦可谓之毒。其二,相畏是否一定是毒性制约的涵义,在学术上有所争议。如金元时期,诸家常将相恶与相畏并列而论。金代李杲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总赋》中云:“凡药有畏、恶、相反。所谓畏者,畏其制我,不得自纵,如半夏畏生姜之类是也。所谓恶者,恶其异我,不得自尽,如生姜恶黄芩之类是也。统而论之,彼所畏者,我必恶之;我所恶者,彼必畏我。”又如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卷一》中云:“若夫彼畏我者,我必恶之。我所恶者,彼必畏我。其所畏者畏其能,所恶者恶其毒耳。”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总论》中云:“有相恶者,彼有毒而我恶之也。有相畏者,我有能而彼畏之也。此二者不深为害。盖我虽恶彼,彼无忿心;彼之畏我,我能制伏。”结合以上三部著作中对相恶、相畏涵义的解释及对二者关系的描述,不难看出相恶与相畏是相对存在的配伍关系,具有部分兼容性和互通性[5-6],相畏亦有功能制约的涵义。故而,部分相畏药组中无毒性药物是可以解释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算法对中药相畏药物组合规律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对于阐明相畏配伍涵义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应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研究得到的相畏组合规则有其局限性,还需结合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综合分析、评价。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6.

[2] 曾孝文.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 13(9):90.

[3] 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等.基于复杂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2):225.

[4] 杨洪军,赵亚丽,唐仕欢,等.基于熵方法分析中风病方剂中药物之间关联度[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706.

[5] 吴嘉瑞,张冰,常章富,等.经典本草医籍中相恶药对的文献挖掘研究[J].美中医学,2009,6(8):54-57.

[6] 吴嘉瑞,常章富,张冰.中国古代本草医籍中“相恶”与“相畏”辨析[J].美中医学,2006,3(4):57-59.

(收稿日期:2013-01-09,编辑: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