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家的金钱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家的金钱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钱观是人们对金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和人生观紧密相连的。不同的金钱观,决定不一样的人生。那么,企业家作为财富的创造者,有着怎样的金钱观呢?

《沪港经济》记者:从你的个人经历和工作经验来看,你觉得金钱意味着什么?

贝克俊:金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人财富的代表,也是一个人生存的保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保值增值。我从事保险业多年,在我看来,保险最大的功效是保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保险是让人获得生存的保障。

李晓东:钱就是一个工具,没有属性,没有好坏,关键看你怎么用。我一直觉得,钱是要被人所用的,而不要让钱来控制人。我们做金融的,管理的钱很多,但我很清醒,这些钱不是我的,我只是负责管理,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尽量使投资者利润最大化。

刘力:钱是个人生存的保障。但对于企业来说,要是没有技术优势,哪怕你有钱,最后只怕是投进去回不来。所以我认为,钱不能成为企业的生存保障。我还有一个理念――德和利是统一的。做生意时,大部分人际关系是以利益衡量的,但有时会出现另外一些情况。比如说,你有两个朋友同时创业请你帮忙,一个人品好、一个人品欠缺,其他条件都差不多,那你帮谁?你往往会根据一个人的品德来决定。这就是有的人为什么既有技术又有钱,但最后却做不成事――决定性因素就是品德问题,德所反映的是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问题。坚持德行的人,短期也许付出很多,但长期回报更大,所以德和利是统一的。

《沪港经济》记者:以专家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人们应该怎样来用好手里的钱?你鼓励人们以怎样的方式来投资?

贝克俊:保险是家庭必不可少的理财产品,每个家庭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情况作出选择。年轻的时候,可以注重生命保障;人到中年后,不妨投保养老产品,以防“活得太老”。在拥有最基本的保障后,多余的闲钱就可投资高风险、高回报产品,如对冲基金、不动产等。

李晓东:现在有个问题是,中国的贫富差距太大。从人均GDP上来看,已经达到3000到5000美金,按国际上通常的说法,已经可以让国民消费起飞了。但因为中国的贫富差距太大,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因为20%的人拥有了80%的财富。所以,假如有一点闲钱,我认为最好还是去做一些投资,比如买一些房地产基金等等。

刘力:其实,我没什么理财概念。我的钱基本上都是交给我内人打理,我自己用不了什么钱,没什么高端爱好。要说投资,基本上只购房了,还有小孩出国的开销。

《沪港经济》记者:你有没有缺过钱?

李晓东:其实这么多年,我们的公司一直很平稳,我们从没有很有钱,但从也没有缺过钱。有钱与没钱其实是相对的,关键看你站的位置和角度。我一直觉得,钱是为我服务的,人不要成为钱的奴隶。在生活上,我对物质没有特别强的欲望,而我的事业也还比较顺,没有遇到过特别需要钱时的窘迫。所以,钱的问题没有困扰过我。

刘力:有,肯定有过。我去英国留学时,大概30岁吧,为谋生去餐馆洗过盘子。其实现在想来,这还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

《沪港经济》记者:你怎么看待财富管理这一问题?

贝克俊:所谓的财富管理,不仅仅是指财富增长,还包括养老、退休、买房、子女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投资有多少回报。保险计划是人一生的财富管理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的生命周期中,以增值为目的的投资活动固然重要,以保障为本的保险规划同样重要。只是目前的保险市场还比较尴尬,真正的保障需求并没有被满足,比如医疗、教育、养老,保险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联泰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李晓东:一个家庭是要有一个现金流的,存几十万就可以了,剩下的钱可以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进行投资――你希望有什么样的收益,然后决定怎么样的投资。

刘力:我对财务不敏感,没有理财兴趣,公司财务都是别人在管,我只管技术与项目管理。我的事业发展道路相对来说比较顺利,什么时候都不会缺钱。正因为这样,在跟员工沟通时,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员工对钱很敏感,会为短期利益跳槽,而我认为再忍两年,你就能做到很高的位置,自我的发展会上一个新台阶,到时候想要有的也都会有。有人说我是一个对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觉得我很狂妄,其实是他们不太了解我。我读过一篇陈丹青的文章,里面提到一种贵族精神。我认为,金钱观和贵族精神是有关的,我有我的价值观,从来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沪港经济》记者:在遭遇经济危机时,你会感到恐慌吗?

贝克俊:在经济恐慌的形势下,更能真正体现出一个公司管理与经营团队的价值。就一个企业经营来讲,特别是我们保险企业,经营的基本面不外乎公司财务稳健。在遭遇金融危机时,风险控制尤为关键,公司的投资以及营销的策略,都必须根据形势及时做出调整。把事情做对,我认为这点很重要。

刘力:金融危机时,我们的很多客户都拖欠付款,有的项目也搁置了,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都处于恐慌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恐慌是没有用的,在恶劣的形势下也只有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相对承受能力更强。

《沪港经济》记者: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毛孔都塞满了血泪。你怎么看?

李晓东:其实,这个问题“十六大”时已经解决了。按过去僵化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按劳分配,不承认资本的分配。实际上,资本也是一种投入。你要想把一件事情办成,只有人没有资本,是办不成的。现在提出的按生产要素合理分配,实际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