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专业化视域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领域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专业化视域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领域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从专业化的视角重审小学教师的专业形象,从而回答小学教师的专业定位、专业活动及专业素质等基本问题,恰与目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培养规格”、“指标细分”和“指标水准”这三项构建落点达成契合,由此出发,本文从依据和构建两方面详述了目标体系领域构建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专业化视域 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 体系构建 领域建构

在教师专业化视域中,有关小学教师专业定位、专业活动及其专业素质的三项基本规定不仅框架性地勾勒出了小学教师专业形象,而且有助于揭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的内在依据。首先,小学教师的专业定位内在地规定了职前小学教师高水准的培养规格;其次,小学教师的专业活动是其专业素质全面性的内在原因,也是设置目标体系各具体指标的抓手;最后,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内涵性回答,也是确立目标体系构成及相关指标专业标准的结构化参照。由此出发,本文从依据和构建两方面详述了目标体系领域构建的研究成果。

一、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小学教师的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问题考察和揭示的是一门职业的本质特征。专业职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方面能够达成技术标准,其赖以工作的知识、方法及程序需要在学理上找到充分的依据,尤其应以科学研究作为支持;二是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能够达成道德标准,视儿童的健康、全面、自由发展为职业生涯的核心价值;三是在工作的自或控制权方面能够达成“专业自主”,可依赖其教育信念、智识及能力克服外力的控制、限定或干扰,从而在职业判断及职业行动上呈现出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显然,专业自主性是三特征中能够彰显其专业性的关键因素。

从学理上说,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具有上述特征。首先,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为生命奠基,这一工作性质注定了其对小学教师职业高专业性的强烈诉求。其次,小学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年龄特点具体规定了小学教师专业性的内涵:(1)在教育智识及教育信念方面,小学教师必须对儿童达成科学的认知与理解。在这种理解中,既要有对儿童发展过程、学习过程中诸多心理规律的解读,更要上升到哲学层面来审视、思辨从而悦纳儿童这一生命存在。(2)在教学行为及其他技术性特征上,小学教师必须着眼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差异,不断调试自身的行为,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技能,不断促进知识的心理学转化。明确了上述专业认知,也就澄清了小学教师专业性之所在。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活动

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就是其专业所在。为此,本文尽可能多地陈列了专业领域中每一项能力背后所隐含的职业活动,借以揭示小学教师真实的专业境遇及其对小学教师专业水准的内在诉求。具体见下表: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小学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本身就对其专业素质构成及所应达成的专业水准作出了内在的规定。要想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之需,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之需,小学教师理应在其专业素质构成上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1.专业情意:鲜明的师爱・鲜明的童心。

小学教师能否化育生命,取决于其专业情意是否具备两个支点:一是鲜明的师爱,二是鲜明的童心。这是因为:(1)小学儿童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老师的依赖、信任之情是广泛存在于小学儿童身上的显著心理倾向,其后隐藏着他们对师爱的强烈需求。对此,小学教师必须以儿童一下子能感受得到的方式给予回应,这种方式就是鲜明的师爱。师爱不同于成人对儿童一般化的喜爱。相对于儿童成长而言,师爱自成环境。(2)小学儿童具有独特的童心。童心是儿童心理特征中最能反映儿童之为儿童的心理内容和根本特性,主要包含或体现在儿童的个性倾向性领域和认知过程中。童心生动地标志了儿童所独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唯有童心能够照亮童心,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具有鲜明的童心。这种教师童心是通过与儿童的朝夕相处从而对儿童人格特质充分内化的结果,在教育功能上既能为儿童解读,又能解读儿童、走进童心、引领成长。如果说鲜明的师爱是滋养小学儿童生命的“水”的话,那么鲜明的童心就是实现师生对话之“桥”。

2.专业知识:关联・互补・转化。

多样的专业知识是小学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基本条件。除了要具有小学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心理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外,为因应小学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知识范畴还需向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向艺体与劳动技能知识作适度的延伸。

重要的还不是简单地、广域地拥有这些知识,而是要经过学习、实践和研究,真正达成多样知识的复合。复合就不是一般化的综合,复合意味着专业知识需达成知识关系上的关联、知识功能上的互补、知识样态上的转化,具体需达成三层关联,三项互补和三个转化。三层关联即基于四年本科教育所获得的专业理性和教育智识,宏观上达成各类知识的总体关联;基于日常工作内容,因应实践的复杂性与整合性,中观上达成“育”的知识、“教”的知识、“学”的知识、“管”的知识与“研”的知识之间的关联;基于课堂教学情境,因应具体问题,微观上达成学科内容知识与学科课程教学论知识的关联。三项互补包括教育类各学科基础知识与心理类各学科基础知识之间的互补;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的互补;艺体、劳动知识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之间的互补。三个转化包括教师学科知识、班队管理知识的心理学化,即教师知识向小学儿童经验的转化;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3.专业能力:全面性与特长性。

专业能力的全面性是小学教师回应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素质特征。在小学儿童生命面前,学高未必为师,因为小学教师有效工作的前提是其对儿童生命的主动适应。如果说教师对儿童这一生命存在本身所达成的教育信仰是其专业性的根系的话,那么,系列专业技能及其外显行为则是其专业性的终端。专业能力是否全面,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成效的高低。此外,一身多职仍是当下大多数小学教师难以逃避的处境,角色范畴越大,对能力全面性的诉求也就越强。

当然,能力全面并不等于说所有能力都只能维持在某一基础水平。对实地工作真正有价值的“全面”,往往呈现出“一专多能”的状态。一专是指业有专精,能够精通某一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多能是指在此基础上,能够兼教其他课程,能够多向参与、有效胜任各种教育事务。与此同时,为利于幼小衔接,达成师生对话及促进教学心理化,小学教师也需在唱、画、弹、跳、讲等方面形成一定专长。

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目标体系的领域建构

领域建构借鉴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多种目标建构范式中的一种。该范式利于学习行为解剖,能在区分领域间差异的基础上,对预期行为逐级做出专业标准界定。我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领域构建培养目标,具体如下表:

参考文献:

[1]李保强.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反思.教育研究,2007,(11).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关文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构想.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